耶律大石笑道:“你的山羊送我一批,我试一试。”
李慢侯道:“可以啊。你要是能养出来,绒布我包销都没问题。”
随着稳定的通番海道的建立,李慢侯搜集到了越来越多不同民族的民情,大批不事生产的民族,确实让人头疼。
亚洲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阿拉伯半岛的贝都因人,都是如此。他们以杀戮为业,强盛的时候建立庞大的帝国,帝国崩溃之后,变成其他国家的雇佣兵。
还有一些民族以生产为主,典型的是中国人和印度人。中国人还算好的,印度人最让人头疼。
之前,李慢侯之所以迟迟无法打开印度市场,主要就是因为印度人也是一个什么都不进口的文明。恒河口一带的孟加拉地区,印度河口的信德地区,都是如此。使者描述道,“城池街市,聚货通商,繁华类中国”。
恒河下游,统治者广袤的孟加拉地区的犀那王朝,是一个印度教文明。正处于一个上升期,出现了一代雄主,名叫毗阇耶犀那,统一孟加拉,又征服北比哈尔、阿萨姆和奥里萨等邻邦君主,强势阻挡着中亚回教势力东侵。但其本身的宗教却十分腐朽,盛行印度教,维护种姓制。
种姓制文化下,大批低种姓族群,无法经商,无法务农,只能从事手工业,千百年来从事棉纺织等生产,纺织成为无数家庭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傲娇,并不强烈地追求利润。生产的棉布,根据他们自己的习惯,完全没有标准,尺寸宽度长短,各地都不相同。种类十分繁杂,任何一个集市上,就拥有数以百计的不同种类的棉纺织品。
虽然种姓制限制了人才跨阶层的流通,无法形成中国科举制这种“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这样的人才集中服务于帝王的情况,却间接的保持了一个相对庞大的手工业族群。这个族群,文化水平不高,很难持续对技术进行跨越式的改进,但他们却能持续不断的精益求精,生产出品类繁杂的精美工艺品。
犀那王朝并不拒绝贸易,可当中国商船靠岸之后,发现卖不出多少货物,丝绸、瓷器倒是容易卖掉,可丝绸瓷器是紧俏物,在哪里都是龙头商品,而且产量有限,不可能无限制供应。印度人又有可以取代的替代物,精美的棉布,因此他们不太愿意为中国丝绸开出天价,并且印度人自己也生产丝绸。所以丝绸并不会卖给印度人,瓷器同样如此,印度人有自己的陶器,他们也买瓷器,但出价低,价高了,他们就不要了。
结果商船只能用真金白银购买印度的棉布和手工艺品,贸易很难平衡,因此贸易规模迟迟无法扩大,燕王势力就迟迟无法在印度洋立足。
控制恒河下游的犀那王朝如此也就罢了,连控制了印度河下游的信德也是如此。这里属于回教势力范围,早在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伯帝国就扩张到了信德,从印度河口一直到中游的木尔坦都是他们的地盘。倭马亚王朝崩溃之后,留在这里的回教封建主成为土邦领主,一直控制着这里。
信德省控制的印度河下游,只有西岸地区有狭小的农耕土地,东岸地区是广袤的沙漠。真正开发起来,还是英国人修建了水利设施之后的事情。印度没有强大的中央王朝,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开发,因此信德省的农耕区域实在很狭小。长久以来,也是印度河流域的边缘地带,印度河流域的中心一直是中上游的五河流域,这里河流密布,是旁遮普人的领地。现在被伽色尼王朝统治。
仅仅是信德省这个偏僻的土邦,就十分富庶,倭马亚王朝时期,从这里每年可以征收到一千两百万银币。这里出口大量的白糖、大米、枣、香蕉、椰子、竹子、骆驼、大象、孔雀、象牙、木箱、鞋、铜器、棉布,但进口极少。
回教统治者征收的赋税极重,除了要求百姓缴纳税赋之外,还向印度人征收人头税,富人每年缴纳四十八个银币,中等家庭每人缴纳二十四个银币,穷人也得缴纳十二个银币。
除了少数权贵之外,老百姓都太穷了,穷的只能出口物资,买不起舶来品。而他们的权贵,则热衷于互相攻伐。倭马亚王朝扩张到这里之后,分封了大量封建领主,整个信德省分为四个州,每个州任命一个瓦利(州长),给一些有功的军官甚至战士,也分配了大量土地。
倭马亚王朝崩溃之后,高官开始独立,但不久就开始跟地方州长争夺权力,他们征收到的税赋,不是拿来消费,而是从西部贫瘠的俾路支雇佣战士打仗。
这导致大宋商人在印度河下游的贸易,受到极大的影响,动不动就被抢了。以前也就放弃了,这几年燕王海军却开始对这里进行整治,使者多次警告当地封建领主。可这些领主也很无奈,俾路支是迁移来的阿拉伯牧民,不雇佣他们打仗,自己会被吞并,雇佣他们打仗,这些人军纪很不好。
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都容易解决,东藩大军还没有丢掉手艺。崛起的海商集团,拥有足够的财力雇佣战士,来自东方,久经沙场的老兵,对付这些俾路支人绰绰有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