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5章(2 / 2)

谭家满门,荣辱与共。若爆出女子不贞的丑闻,谭修昊以及他的孩子都会受到影响。谭老夫人不能让孙子孙女都无辜受此牵连。况且,这的确也是最为稳妥的法子。否则将来脑开了,整个谭家名声就跟着臭了。谭修黛若是因此避居佛堂清修悔过,还能稍稍挽回一些世人的宽纵。

人活在这世上就是这样,有时候,不得不顾及旁人的言论。毕竟一人身系一族,不可肆意而为。

谭修黛张了张嘴,泪水自眼眶哗啦啦的流下。

她不想离开谭府,不想离开京城,更不想去什么佛堂清修。去了,没准儿就是一辈子。毕竟‘思过悔罪’,至少也要个三五年。到那时她再回来,早已物是人非。便是没人再对她翻旧账,她后半辈子也基本就是残灯古佛,顾影自怜了。

“娘,我不去,我不要去庵堂,我不去,不要赶我走…”

她哭得可怜又绝望。

谭老夫人心都要碎了,将她搂在怀里,跟着落泪。

“别怕,等过几年,这事儿淡下去了,我再让你大哥把你接回来。咱们谭家,还养得起一个女儿。”

谭修黛趴在她怀里悲痛大哭。哭声里俱是绝望愤懑无奈,以及微微悔意。

……

翌日,一辆马车从谭府而出。同时,谭家放出消息。不孝女谭修黛,因悔对婆母言行不敬,已脱簪着素,前去庵堂跪佛请罪。

谭修黛被休一事,在圈子里也是沸沸腾腾了好些日子,人人都在背地里议论看笑话,说什么的都有。没想到,素来宠女儿的谭老夫人,这次竟能狠得下心来,真的将谭修黛给送走。这倒是让一帮嚼舌根的女人,诧异至于又有些刮目相看。

人谁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吃瓜群众们,也不是和谭家有什么深仇大恨,人家都已诚心悔过了,自然没必要再继续奚落诋毁。

叶家那边听说了后,也没什么反应。谭修黛自离叶府,便与叶家再无任何干系。叶夫人养了些时日,病也好了,隔了数月,便又为儿子寻了一门亲。当然,这是后话了。

鲁府。

小朱氏的确还想着用谭修黛和儿子的‘私情’搞些事端,让谭家心甘情愿的将女儿送来给儿子做妾。刻意放消息出来,谭修黛名声彻底败坏,只能认命。尽管会惹怒谭家,但两家有了姻亲,谭修昊就不得不提拔作为妹夫的鲁元良。但她还未行动,谭修黛就被送走了。

这一出让小朱氏始料未及,险些气得背过气去。

鲁元良倒是松了口气。可没多久,他就笑不出来了。

他被参奏‘呷妓’。

大燕律法明文规定,朝廷命官不可‘呷妓’,轻则罢官重则流放。他这样的八品小官,又没什么斐然政绩,得罪不了什么权势高官,按理说私底下再是荒唐,御史台也没那个闲心去参奏他。

小朱氏却立即明白,这是她那个姐姐的报复。

谭老夫人和和气气了一辈子,终于为女儿对娘家人硬气了一回。小朱氏敢上门逼迫,她便让儿子毁了鲁元良的前程。

鲁元良被罢官。

小朱氏上谭府求助,却吃了闭门羹。她在谭府门前破口大骂,句句针对谭修黛,什么狐媚勾引,事迹败露退居佛堂云云。一句比一句石破天惊。

围观群众本来惊异有所怀疑,但看谭家对此既不回应也不追究,看似承认。但谭夫人陆温怡每每出门做客,面色如常,云淡风轻,丝毫没有半分‘小姑子与人偷情,伤风败俗’的羞耻感。于是大家了悟了,必然是小朱氏狗急跳墙,刻意污蔑,对其更是不屑。

鲁元良的官职终究没能保住。

小朱氏央着丈夫到处求人花钱,才没让他被判流放。只是他这辈子,与官途无缘了。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与她儿子订婚的那家姑娘,登门退了婚书,另嫁他人。

小朱氏被连连的噩耗打击之下终于病倒了。偷鸡不成蚀把米,悔之…晚矣。

谭府终于平静了。

谭老夫人的确如她所说,时常派人去探望女儿。不过庵堂里也有规矩,不得吃荤沾酒,不得穿金戴银,否则便要将谭修黛赶走。没办法,她是来请罪的,放在大众眼皮底下,才叫做请罪,不可能在家里立一座佛堂日日跪拜。庵堂的所有清规律例,她都必须遵守。

青灯古佛,苦不堪言。

然而这样的日子,或许会很长,很长。

时间久了,便真的就是赎罪了。

**

时间匆匆而过,转眼又到了一年冬。今年倒是不如往年那般冷,一直到腊月中旬,都未曾下过一场雪。

季菀裹着银白大氅站在廊下,快除夕了,终于慢悠悠的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雪。一上午了,屋顶和地面上才勉强积了一层薄薄的雪。孩子们想堆雪人,都堆不起来。

对此,曦姐儿很沮丧。

“好了,大冬天的,堆雪人还冷,去屋子里和姐姐一起玩儿吧。”

季菀点了点女儿的小鼻子,笑着安慰她。

曦姐儿嘟了嘟嘴,只好和笑着来牵她手的音姐儿回屋了。

季菀看了看有些阴沉的天,目光又偏向了遥远的北方。

老太君的身体越来越差,近来已经无法下床,视力越发模糊,时常认错人,记忆混乱。时常会唤起几个孙子,尤其是陆非离。见到季菀,都会下意识的问,‘今日三郎怎么没来?’

季菀总是耐心的解释,他尚在边境打仗,还未归。

老太君又叹息,呢喃着旧事。说,三郎的祖父,便是战死的。身中十三刀,浑身浴血而不倒,震得敌军畏惧而不敢前进。说着说着,她便落下泪来,半晌无法平息情绪。

女人们有的丈夫在打仗,有的儿子在边关,都有些感同身受的悲伤。

</div>

</div>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