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团建(1 / 2)

方晚晴结束格志高中的项目后,光秃多年的办公桌面上终于多了两样罕见的装饰物,一本是她从不关注的时尚刊物《创潮》,还有一台造型趣味的木质音乐盒。

隔桌关倩一把取过杂志,稀奇地道:“咦,方姐,你是打算换风格了吗?其实我一直觉得你的身材高挑,整天穿宽松的运动服太浪费了。”

对桌沈跃笑着跟了一句:“这八音盒看着挺好玩,难得见方姐会对这类小玩意感兴趣。”

方晚晴调整了下电脑显示屏角度,随口应道:“都是学生送的礼物,摆在这里留个纪念。”

占据黎澄位置、正埋首书写的范开城闻言抬起了头:“看来受助学生很认可你,这些礼物代表着他们的不舍与感激。”他露出了一个赞扬的笑容,“方小姐自有一套得当的工作方法,也为机构带来了首战告捷。”

方晚晴谦虚地笑了笑,因为前段时间常待在学校的原因导致她与这位新来的同事接触不多,双方还处在关系疏离的阶段。不过同一屋檐下的相敬如宾实在令人不够自在,方晚晴察觉出对方有保持风度礼貌的习惯,便主动打破了这层生分:“范老师,你直接叫我小方吧,同事之间不用太客气。”

范开城和气一笑,从善如流道:“像这类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确实需要点人生阅历,小方很懂得人情世故,身上又有种温暖人心的力量,所以能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

关倩表示同意:“没错,方姐在机构里就像个知心大姐姐一样,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给了我们许多适用的建议。”她放下杂志又拿起八音盒,指尖轻点猫头鹰的大眼睛道,“记得毕业时我也送老师花了,还与同学们抱团哭得稀里哗啦的……我永远不会忘记待在学校里的时光,想必格志的学生们也不会忘记方姐的吧。”

方晚晴打开文档从容地做起了表格,同时回了句:“我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关倩一脸羡慕地道:“真好啊,我突然也好想做项目,也想成为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回忆。”

范开城笑道:“这就是社会工作奇妙的地方,也是除金钱报酬外的珍贵价值,其实我们与老师、医生这类职业一样,服务对象很有可能因为社工的介入而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

沈跃想起近段时间的媒体新闻,若有所思道:“前不久西南地区发生地震后政府不仅派出了消防官兵和医疗团队前往支援,也有一群社会工作者投入到了灾后重建的工作中,我很意外原来社工在灾区里都能派上用场。”

“社工去灾区能做什么?”关倩疑惑道。

“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可不是单纯造新房那么简单。”范开城解释道,“□□受伤需要治疗,精神创伤也得有人关注,光凭政府一己之力肯定照顾不到方方面面,比如如何使陷入重创中的灾民尽快获得新生力量,新社区成立后如何得到良性发展等都需要交给专业团队去经营规划,这里面就能体现出社会工作的价值了。”

关倩听得目瞪口呆:“我们这个行业……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吗?”

范开城笑道:“社会工作的概念很广泛,大到灾后重建、地区扶贫,小到机构刚帮助过的几个贫寒学生都属于它的职责范围……”

“没错,这个行业远超我之前的理解。”沈跃插嘴道,“我查过网络词条,除了关注困难群体的社会福祉外,社工组织甚至能通过政策倡导等方式来改造、完善社会功能。”

“这么厉害的吗?”关倩觉得不可思议,“方姐,你在做格志项目时有感到自己的影响力这么大吗?”

方晚晴打字的手指一顿,下意识瞥了眼案头的《创潮》杂志,犹豫道:“范老师,如你所说社工对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那我们该如何确保在服务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万一让他们误入歧途了怎么办?”

“误入歧途?”关倩神色茫然,她不曾参与过项目实践,一时理解不了方晚晴的意思。

范开城却立马听明白了:“我猜小方的困惑来自于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很多时候连社工本身都不清楚到底哪种抉择才是对服务对象最有益的,生怕自己的局限想法误导了对方,是吧?”

方晚晴点了点头,将自己指导江远风时的矛盾顾虑大致说了一遍:“我当初建议他尽量规避艺术道路上的困难险阻,选择脚踏实地地生活,但如今想来每个人的幸福标准不同,我又怎能妄言他人的未来呢。”

“方姐的建议很有道理啊。”关倩喃喃道,“我没觉得有何不对的地方。”

沈跃出声附和了句:“艺术这条路要出头确实很难,这位江同学的经济条件这么困难,我也认为方姐的建议更保险。”

方晚晴看向范开城,诚恳问道:“范老师,我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范开城温和地笑了笑:“社会工作充满了人文关怀与道德实践,也最容易让人陷入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方晚晴重复了遍这个陌生的专业名词。

“不少行业都会遇到伦理困境,比如著名的火车难题,司机在刹车失控时是选择让它撞上前方轨道上的10个人还是转向岔道上的1个人,有些人会选择减少死亡人数,有些人会遵守火车运行轨道,这就是一种伦理选择。”

“你的意思是……没有绝对的选择?”

范开城答道:“社会工作是舶来品,在发展成熟的国家自有一套能够指导社工思想的伦理守则,可惜这套守则并不适用于国内,因为我们与外国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民俗传统都不尽相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