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n?是姓潘吧。”他思索片刻,对约翰.本特道,“既然你几代人都忠心大明,便取此意,叫潘明忠好了。”
“谢殿下!我往后也有汉名了!”
朱琳渼又与他交谈一阵,方才得知其归明之艰辛。
这潘明忠在马尼拉船厂也是重要技术人员,被西班牙人严密监视。锦衣卫马彦珍扮作广东海商,在船厂买了条船,这才有机会和他搭上了线。
之后马彦珍花重金买通船厂守卫,将潘明忠置于酒桶之中,仅留竹管呼吸,这才躲过重重搜捕将他带上了船。
临近出海,船厂又派人前来搜船,马彦珍与手下杀退了西班牙人,连粮食都没补足就不得不匆忙起航。船上每人每日仅三两口粮,一路挨到琼州才重得补给。
朱琳渼不由想起后世那些削尖了脑袋往国外跑的技术人员,心中唏嘘,在十七世纪,大明才是高级人才向往之地。若我大明始终强盛,又怎会有后世那些媚夷之举?
他目光扫过远处最大的那座仍空置的船台,心道:既然有了潘明忠这等好手,那更大规模的战船便可以提上日程了。
图纸是早已画好的,就存在关向云那里。朱琳渼暂时也顾不得让潘明忠休息了,拉着他将图纸上的战船详细叙述一遍。
这船匠着实是把好手,先前仅用了半个月便大致学会了工业制图法,此时在图纸辅助下很快就明白了朱琳渼的意思,点头道:“一条三千担左右的盖伦战船。”
他说的是英制单位“担”,三千担最大载重量的船排水量大约在八百到九百吨。
“殿下,这么大的船我没造过。”他如实道,“不过有您这么详细的图纸,我觉得可以试试看。”
“好!”朱琳渼心中大喜,如此一来大明水师便能完成一次大跨越了。
八百多吨的战船,便已达到了三级战列舰的标准。目前整个亚洲海域之中还没有这么强大的战舰,便是放在航海极为发达的欧洲,当也是能排得上号的。
可以预见,这条船下海之日,便是大明水师雄霸亚洲之时!
待说完了三级战列舰的计划,朱琳渼又吩咐关向云和潘明忠道:“造八百吨战船的同时,小型战船也不能放松。”
毕竟巨舰的建造速度较慢,成本也非常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五百吨和三百吨的战船还将是大明水师的主力。
“待船台上这些船完成,立刻开工新的战船。五百吨两条,三百吨三条。
“另外,可以找些实力强的民间船厂,让他们建造运输、辅助船舶。比较可靠的甚至可以派驻工匠,令其造一二百吨的盖伦船。”
“下官遵命。”
次日一早,朱琳渼在船厂四处简单看了看,便令石霖备车,直奔马尾军港而去。
说实话,建造战船对于熟悉后世技术的他来说并不是多大问题,培养水兵才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