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败家闺女
“那是因为如果不降价,房东家十有八.九不会收我们的这块玉佩。我们总要给他一点儿甜头。”
叶安澜低声跟叶金奎解释,“虽然我们也可以再去其他银楼问价,但问题是,我们根本没时间打听其他银楼的底细,万一对方看我们衣着破旧来个黑吃黑,或者干脆诬陷我们偷玉佩......”
德高望重的老大夫只给他们推荐了房家银楼,说明在老大夫这个本地人眼里,房家银楼做生意是最厚道的。
如今世道不好,小老百姓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掉坑。他们无权无势的,与其为了二十两银子惹出麻烦,叶安澜觉得还不如就把玉佩卖给房家银楼。
她这么一解释,叶金奎顿时不说话了。
叶安澜说的这些,叶金奎其实也懂,他只是一时半会儿想不到这么多。
“八十两暂时也够咱们过日子了。”叶安澜压低声音,喜滋滋地跟叶金奎说着自己的初步计划,“我跟医馆的小大夫打听过了,知道县城哪里有便宜的盐巴、粮食、铁器、布匹和棉花。咱们可以先把这些东西给买了。”
叶金奎想到家中妻儿那副瘦骨嶙峋的模样,买粮食的心情顿时变得比叶安澜还要急切三分。
父女俩按照叶安澜打听来的消息,赶着驴车一路采买过去。
只是很快,叶金奎就和叶安澜在买什么、买多少的这两件事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叶安澜想尽可能地多囤一点盐,但叶金奎却对盐的价格望而却步。
叶安澜想买一些酱油和醋,但叶金奎却觉得这两样东西既贵又没啥用处。
叶安澜想买两坛子酒留着过年,叶金奎......叶金奎闻着酒香,表示虽然他也很眼馋、很心动,但,“这种没用的东西,买了不就等于是白白浪费银钱?”
叶安澜想买五十斤白面、五十斤粳米、五十斤小米,叶金奎表示,“还是全买杂粮面吧,那个最便宜。”
叶安澜想买棉布给家里人做里衣,想买四十斤棉花做棉衣棉被,叶金奎激烈反对,“买粗布就行了。棉花也不用买那么多,有个二十斤就差不多了,我和你娘可以用旧的。”
叶安澜:......拿着八十两银子还抠抠搜搜,让自己活得像个乞丐,这可不是她的行事风格。
最终,叶安澜在叶金奎的强烈不赞同下,硬是一口气买了五斤盐、二斤糖、三十斤白面、二十斤粳米、二十斤小米、一百斤杂粮面、三匹细棉布、六匹粗葛布、三十斤新棉花。
路过酒铺子、卤肉铺子和街边的各色小摊时,叶安澜还顺手买了两小坛子酒、两块卤猪头肉、一包麦芽糖块儿、四串红彤彤的糖葫芦、二十个刚出锅的白面猪肉包子。
除此之外,她还买了两本书、一把刀、一副弓箭。
刀和弓箭都很贵,加起来一共花了差不多八两银子,叶金奎付钱的时候心都在滴血,结果东西拿到手,叶安澜却颇为遗憾的说了一句,“虽然不咋地,却也只能先将就着用了。”
叶金奎:......
乖巧听话了十来年的大闺女,突然成了个败家子儿,这要不是顾忌着大闺女其实不是他大闺女,他早一巴掌呼她后脑勺儿上了。
父女俩把驴车堆得满满的,心思各异的赶着驴车出了县城。
叶金奎怕这满满一车的东西太招人眼,特意绕了个弯儿,把驴车直接赶去了山脚下。
“你在这看着驴车,爹把东西搬到山洞。”
叶安澜咬着糖葫芦,含糊不清的说:“您把二郎叫下来,这样我就可以和您一起搬了。”
叶金奎顿时感觉自己乖巧懂事的大闺女又回来了,他冲叶安澜摆摆手,“不用你。”
虽然闺女天生神力,但为了隐藏闺女的真实身份,叶金奎两口子一次都没利用过叶安澜的这把子好力气。
叶安澜叹气——有一对太为你着想的父母,有时候还真是一件既让人幸福,又让人烦恼的事儿。
她坐在驴车上等了约么两刻钟时间,叶金奎就带着叶松过来了。
这对父子分工合作,一人搬重的,一人搬轻的,跑了三趟就把车上的东西都给搬到了山洞里面。
之后,叶金奎趁着天还没黑,带着一小坛子酒、一块卤猪头肉去老里正家还驴车,顺带请他帮忙选一块新的土地建宅子,叶安澜则牵着三妹叶薇的手,回家去给弟弟妹妹们发糖葫芦。
四串糖葫芦,她先是给了弟弟妹妹们每人一串,然后又硬是分了四个裹着糖衣的山楂给叶金奎和李氏。
李氏拗不过她,只好把被她用刀切下来的四个连着签子的山楂放在碗里,等着叶金奎回来以后一起吃。
叶金奎回来的有些晚,他还完牛车,又跟着老里正去选了自家的宅基地。
“划给咱们的地皮在村尾,离山脚很近。”洗完手脸,叶金奎用布巾擦着水珠,“因为是荒地,两亩的地皮,里正叔只收了咱们六两银子。”
李氏一边收拾碗筷一边问:“那咱们啥时候建屋子?”
叶金奎道:“里正叔帮我翻了下黄历,说是三天后就是好日子。”
李氏松了口气,这样的话,他们冬天的时候就不用住山洞了。
她问叶金奎,“咱还是建土坯房?建几间?”
“三间正房、三间厢房吧,和以前一样。”
叶金奎不想花太多钱建房子,一是因为他们家现在纯属坐吃山空,银子是花一点就少一点,二则是因为他害怕自家成为流民、匪寇甚至官兵眼里的大肥羊。
如今这世道,如果你拳头不够硬,那你穷点儿比你过的富裕要更好。
李氏把包子蒸热了端上桌,又给家里所有人每人盛了一碗只碗底儿飘着几粒小米的米汤,“那我明天就去问苏婶子借他们家的院子做饭。”
村里人盖房子,除了请工匠要花钱,其他做苦力活的小工九成以上都是由村民充当,这些人属于自愿帮衬,今天你帮我家,明天我帮你家,算是“换工”,不需要额外给钱,但管饭却是免不了的。
叶家如今在山上住着,不方便招待帮忙干活儿的村民吃饭,李氏于是就打起了村里其他人家的主意。
第一个想到苏家,是因为苏家一来宅子就在村尾,方便叶家人给干活儿的工匠、村民送饭,二来苏家的那位老太太为人爽利,苏家的小儿媳妇又和李氏关系极好,借她家的院子,李氏起码不用担心有人为了点儿小便宜就撒泼耍赖、胡搅蛮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