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屋>历史军事>盛唐小女官> 盛唐小女官 第87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盛唐小女官 第87节(2 / 2)

像康丽娘这样跑来蹭这类医学知识讲座的人不在少数,极大地满足了前来讲课的老师们的虚荣心。哪怕只是讲一些浅显的医理,能有这么多人盼着听对他们而言也是极有面子的事。

这种兼具开放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是三娘建议卢氏开设的。

要只是道听途说,许多人感触可能不会太深,听了也就听了,我就是不在意,我就是不羡慕也不嫉妒,你能那我怎么办?

现在就不一样了,你看,这些这么有用的课程你虽然能来旁听,但你们不能像正式生员那样能坐下听,能拿笔把课堂上讲的内容记下来。

感受到差距没有?感受到落差没有?是不是生出了想改变现状的想法?

不得不说,三娘把人心拿捏得挺准,不少人蹭听完讲座后都闷闷不乐好些天。

人家才学了半年,字就已经写得有模有样了。遇上这样好的选修课程,人家永远都占着最好的位置听,她们只能在边上站着人挤人。

以后人家能教儿女念书,儿女嫁娶都压自己一头。

这可怎么办才好哟!

过了农忙时节,县吏开始忙活今年的征兵工作,结果赫然发现今年城中百姓都十分踊跃。

往年府帖下来后不三催四请是不会到位的,如今竟是没几天就来齐了。

一问才知道,他们都是被家里婆娘撵出门的。

主要是吧,他们孩子也生了,平日里赚得又不多,家中婆娘越看越觉得他们碍眼,就把他们给扫地出门,说他们要是不好好服兵役就别回来了。

他们赶早去军中,她们也能赶早报名啊!

听说这两年朝中两次大捷,短期内应当不会再有大的战事了,她们送男人出门倒也不会太担心。

迫于婆娘的催促,他们只得第一时间应征。

至于那些还没轮到他们去服兵役的男丁,就只能在家里听妻子埋怨了。

狄安性情古灵精怪,爱叫人到外头的乐事回来分享,这几日便和三娘说了不少关于征兵的趣闻。

别处让人闻而色变的兵役,在蓝田县居然成了香饽饽,谁听了不觉得稀奇!

听说有个懒汉被自家婆娘念叨多了,登时不干了,振振有词地对自家婆娘说:“你看看人家郑家那女娃儿比你小十岁,如今都当上县吏给家里免役了,你怎么不去当?”

气得他婆娘差点把他耳朵给拧掉了,那哀嚎声全里百余家人都听得一清二楚。

狄安说得眉飞色舞,三娘也听得乐不可支。

等到县中征的兵都到齐了,三娘便领着两个学生去会一会这些新兵蛋子。

郭家养着不少退下来的老兵,那都是上过战场的好手,三娘从小爱跟他们了解军中诸事,对练兵也算有些心得。

不过县吏只负责征兵以及教他们通晓鼓鞞所代表的命令,士兵的日常操练须得等他们正式到了军中才会进行。

三娘真就只是溜达过去瞧一瞧。

结果兵丁一个个垂头丧气。

虽然说接下来可能不会打仗了,可军中的日子终究是不好过的,去的全是那些苦地方,好些年见不着妻子儿女,谁心里能好受?

三娘想到自己远在边关的阿耶,心中也满是怅然。

她知道这些人即便到了军中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去了要么干苦活,要么豁出命去拿几个人头,并不像她阿耶是武举出身、走的是将领路线。

三娘沉吟片刻,吩咐狄平、狄安兄妹俩负责安排给新兵送行的事。

眼前她们还没办法改变太多事,但只要蓝田县的基础教育能提上去,以后蓝田县的兵丁个个都能识字会算术,到了军中应当也会有用武之地。

办这个送行会一来是想鼓舞士气,二来也是告诉这些新兵:放心出发吧,县里会优待你们的妻儿!眼下你们吃的苦,都是为了你的孩子们将来不再走你们的旧路!

狄安兄妹俩跟着三娘已经许久了,因为年龄的缘故一直没机会上手做事,闲得狄安都开始天天让人出去打听市井见闻。

如今三娘终于给她们活干了,兄妹俩立刻精神抖擞地应了下来,拍着胸脯保证会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

第102章

地方事务总是琐碎得很, 三娘却不甚忙碌,主要是她把事情都交待给了适合的人去办。

狄安兄妹俩就把新兵的送行仪式办得极为盛大,弄得新兵们莫名都生出几分使命感来, 兵嫂们更是满面笑容,觉得有这样的丈夫自己也脸上有光。

更重要的是,她们可以带着孩子去采薇学堂报名了!

虽然还不能立刻入学, 但心里总归有了盼头。

到了年底,采薇学堂第一批“兵嫂”生员大多已算是学有所成,在郑莹的奔走下安排在本里的里学中负责孩童启蒙。

对于那些教授学问的里学夫子来说,启蒙确实是件麻烦事, 多个帮手也是好的, 也就没有阻挠县里的安排。

都是在本里做事,邻里之间相互都是认得的, 也没什么避嫌的必要。有道是兔子不吃窝边草, 这么多眼睛盯着看,谁愿意当那颗败坏本里名声的老鼠屎?

还有部分留校的优异生员被三娘带着下乡为《蓝田县志》采风, 记录一些妇女事迹, 包括像张婆婆这样的能工巧匠以及各种各样的神女故事。

神女祠这种东西在大唐是很盛行的,看当年狄仁杰一口气捣毁几千所淫祠野庙就知道了,大唐人格外喜欢找各种名目的人来拜拜。

神话传说虽不可尽信,却也不是全无用处,毕竟其中大多体现的皆是广大百姓的淳朴愿望。只要能读懂其中的诉求,做起事来会事半功倍。

譬如缺水之地常求风调雨顺, 近海之地常求风平浪静,说是迷信, 倒不如说是求个安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