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风云

关灯
护眼
第628章 战略力量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结果就是,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展权再度落到了空军手里。

只是,中国的第一支洲际弹道导弹部队在一九五八年才正式组建,而此时担任参谋长会议主席的是顾祝同。

出于压制陆军内的考虑,加上骆崇明的争取,这支部队最终被划归给了空军。

只不过,这些都是表面上的因素。

在分配战略打击力量这件事情上,还有一个内在的因素。

这就是,中国本土受到的地面威胁几乎为零,因此陆军的战略价值大幅度缩水,而海军与空军的价值则相应提高。

要知道,从根本上讲,陆军是防御性军种。

在三大军种中,只有陆军是以防御本土为主要任务,而海军与空军的主要任务都是执行海外作战任务。

大战结束之后,俄国遭到肢解,与中国接壤的几个国家都十分弱小,而且在政治军事上都极度依赖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等于中国的陆地战略防线往外推了上千公里,甚至是数千公里。此外,印度在中国的帮助下,在战后成为**国家,其政治与军事安全也极度依赖中国,并且成为了中国的主要盟国之一。中南半岛上,各个殖民地也在战后先后成为**国家,而且无一例外的加入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集团,成为了中国的盟国、或者说是卫星国。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陆地边界上,已经没有现实威胁了。

由此,引发了一个问题,也是陆军在战后的头等大事,即裁减兵力。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陆军就开始裁军,但是并不彻底,毕竟在美国战败之前,中国都承受着较大的战争压力,而且陆军是击败美国的主要力量之一,不大可能在此之前就按照和平时期的标准裁减兵力。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陆军的总兵力依然在千万之上。

显然,对于战后的和平环境来说,这样的兵力规模太庞大了,不但没有必要,也根本养不起。

要知道,按照战后的军费开支,如果陆军不裁军的话,其军费将全部用于供养军人。

问题是,裁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在大战结束前,陆军的裁军工作就遇到了很多麻烦,主要就是退役军人的复员工作,即如何安顿数百万退役军人。

军人也是人,在离开军队之后,必须参与社会劳动,也就必须有合适的工作岗位。

为此,陆军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以军衔与服役时间为标准提供退役补偿金,让退役军人暂时不需要为生活发愁。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让退役军人在回归社会之前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为此,陆军专门开设了劳动技能培训班,为退役军人提供半年到一年的技能培训,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工作岗位。

问题是,在三大军种中,陆军官兵的个人能力是最差的。

当时,海军与空军也面临着裁军的压力,只是都比陆军轻得多。主要就是,海军与空军是高技术军种,官兵在服役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能水准,因此官兵的文化水平要比陆军高得多。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海军在战前就完成了扫盲工作,而且不再招募文盲,空军在成立的时候就是一支高文化素质军队,没有一名官兵是文盲,而陆军到大战结束时,依然有将近三成的士兵是文盲。

显然,陆军把太多的资源用在了裁军上。

结果就是,在其他方面,陆军就无法与海军、空军竞争。

由此,还引出了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p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