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九四一年初,红俄当局就起草了一份迁都计划,如果德军在夏季到来后,集中兵力攻打莫斯科,布尔什维克政权就将转移到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并且效仿沙俄时期的库图佐夫元帅,一把火烧掉莫斯科,让德军在莫斯科的残垣断壁间迎接下一个严冬,利用恶劣的自然天气击败德军。
相对而言,中国的军事威胁还远在天边。
要知道,即便中**队从中亚出发,也需要行进三千公里才能到达乌拉尔山,而在中**队背后是更加广袤的西伯利亚大平原。显然,中**队不可能直接向西挺进,而要攻占红俄的整个亚洲地区,除了需要投入数以百万计的兵力之外,还需要两年、甚至三年,至少得度过两个寒冬。
在总体战略上,红饿的价值丝毫不在英国之下。
甚至可以说,除了美国之外,红俄是西方轴心集团中最重要的成员了。
要知道,在美国参战的时候,红俄总共牵制住了中德的一千多万兵力,而且消耗掉了中德半数以上的国力。
设想一下,如果红俄在一九四一年六月战败,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首先,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抽调去大约六百万地面部队,而且协助的意大利、罗马尼亚与芬兰等国,还能提供两百万到三百万地面部队。考虑到法国已经战败,意大利拥有地中海最强大的舰队,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有能力牵制住英国皇家海军,德意联军肯定会在北非开辟新的战场,以控制至关重要的苏伊士运河与直布罗陀海峡,切断英国与印度、波斯湾、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海上交通。更重要的是,在红俄战败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会把矛头转向英国,用原本生产坦克、火炮的工业力量生产更多的战舰、潜艇与轰炸机,从而具备直接攻打英国本土的能力。可以想像,最多只需要半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就能组建起一支登陆英国本土的部队。如果德军在一九四一年底、或者一九四二年初攻打英国本土,那么美国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阻止英国战败。
其次,中国将不再把重点放在陆军上,而是会在保持一支规模相对有限的陆军后,着重力量发展海军与空军,在太平洋上与美国决战,即便不能迅速取胜,也能牵制住美国的绝大部分海军兵力与大部分陆军,并且迫使美国把重点放在海军与空军上,从而无法在短期内扩大陆军规模,也就不可能及时援助英国。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海军不得不在太平洋上与中国海军决战,也就不可能帮助英国皇家海军在大西洋上压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从而丢掉大西洋的制海权。别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正是英国皇家海军丢掉了制海权,才最终战败。
最后,中德将由分散的两个国家形成一个整体,中德互补的优势将显现出来。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缺乏人力与资源,而中国有足够多的人力与资源,缺少的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所拥有的工业技术。如果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肯定会在各个方面超越美国。
可以说,美国参战后,首先要拯救的不是英国,而是红俄,即帮助红俄渡过难关。
七月初,美国就组织了第一支前往红俄的船队,即pq-1船队。该船队从美国出发,经北大西洋前往红俄北方的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与阿尔汉格尔斯克,航线深入北冰洋,只能在夏季通航。如果在冬季,就需要由破冰船领航。
当然,这也是唯一能够前往红俄的航线。
显然,如果美国把重点放在太平洋上,对拯救红俄没有任何意义。
毫无疑问,红俄与英国加在一起,战略重要性肯定在日本之上。
也正是如此,美国才会首先把重点放在欧洲,并且以只向德意志第二帝国宣战的方式避免立即与中国开战。
对美国来说,延迟与中国开战的时间也是非常有利的。
不可否认,日本被抛弃了,而且是在苦苦坚持了数个月之后,在美国口口声声承诺要伸出援手的情况下被抛弃的。
毫无疑问,日本肯定会战败。
关键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够坚持多久?
虽然美国的战争机器还没启动,但是谁都知道,只要美国开始发力,已经处于最大负荷下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在短期内崩溃。
能够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只有中国。
说白了,就是中国尽快向美国宣战,牵制住美国海军,迫使美国花更多的力气去建造战舰,而不是制造轰炸机与坦克。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中国迟迟不向美国宣战,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退出战争。
与战败相比,退出战争是更好的选择。
当然,这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有可能,中德联手击败美国,才是最好的选择。
也正是如此,帝国大使才在三天内,先后找到了周仁康与冯承乾,并且通过冯承乾向刘伯恩转交了德皇的亲笔信。
中国是否立即向美国宣战,成为一九四一年中期影响最大的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