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如何赈灾,那是非常有讲究的。
在大灾初起时,百姓逃难,到了一处,这里的地方官是绝对不会发放粮食的,这和当官的心狠不心狠,贪污不贪污是没有关系的,而是因为这时百姓身上多多少少能带些粮食,吃自己的就可以了,不用发放!
等过了一段时间,百姓身上的粮食吃完,这时候就要发粮了,如果再不发粮,百姓离开这里,那就会产生流民,而流民一产生,流寇就会立即产生,那后果就严重了。但这时候发的粮食也不能多,因为一多,就会吸引更多的难民来,当地承受不了,所以粥要稀些,让百姓不离开就可以了,这样压力由各个地方承担,就不会产生什么大乱子,百姓也不会因为赶路,而死在途中。
再等过一段时间,百姓无论从身体还是从精神上,都坚持不住了,这时候就不能再放稀粥,而要放稠粥了,因为如果再放稀粥,那就会有大批百姓死去。所放稠粥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叫“插筷子不倒”,就是说粥煮出来后,插根筷子进去,这筷子不能打横!
又过一段时间,差不多灾期也就过去了,这时候又要放稀粥了,因为如果再放稠粥,那么就会有一些百姓不肯走,拖延回乡的时间,从而耽误了农活,今年没收成,明年岂不又要出来讨饭吗。所以粥要逐步变稀,迫使百姓离开。
对于如何赈灾,统治者们已经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处理方法了,只要按着这种方法做,那就不会有意外发生!
可话又说回来了,同一张考卷,不同的人来解答,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当官的都想拖延放粮的最后期限,想把压力转移到别的地方上去,如此一来时间上没算准,没掐对临界点,反倒会引起叛乱。唐朝的统治者对于前隋的灭亡,是总结出经验的,李世民也曾说出过相关的话来。
现在徐州该不该放粮,该放了,如再不放,那真就要产生流民,从而产生流寇了!可问题是牛正宏此时没在徐州,他去洛阳了,而留守的官员们那还不是能拖就使劲拖,大会小会的一通开,商量来商量去的,不把情况拖到无法挽救,休想指望他们能办出实事来!
所以,今天王平安所做事情不但会在日后救了牛正宏一命,也会救了城外无数村庄百姓的命,保证徐州地方不会被劫掠。如果真要出现流寇,那牛正宏也不必考虑如何保住官位了,只要考虑怎么保住脑袋就行了,而且不管他怎么考虑,最后结果也一定是保不住!
但是王平安今天所做事情的好处,现在是看不出来的,反而会引起徐州留守官员的强烈不满,这种不满情绪会一直延续到牛正宏从洛阳回来!
官员们尚且如此,一个小小车夫又哪可能看出这点来,心中骂了无数遍的书呆子,大大瞧不起王平安!
王平安也看不上他,一甩袖子,道:“你去把车上姑姑送我的礼物都搬下来,分给百姓,你要是处理得好,我就不告诉姑夫你今天所为,如果做的不好……哼,你自己想去吧!”
车夫硬着头皮道:“小人敢不尽力,可那侄少爷你怎么办啊,小人还得送你回去呢?”
王平安道:“我自己走回去!”他叫百姓选出几个德高望重的,去马车那里领东西,然后再分发,以免哄抢。
挤出人群,他向五里村,自己的家走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