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霍光吃了哑巴亏,一直寻思着要找补回来,但岁月不饶人,该年冬,霍光病倒了。趁霍光病倒,给事中梁丘贺趁机对病已道:“陛下,机会难得,机不可失啊!”梁丘贺四十多岁,之前是黄门侍郎,负责传达诏令,后来被升为给事中,负责为病已出谋划策。他机敏过人,足智多谋,多次为病已谋划朝局,只不过不传六耳,因此旁人不知。病已想起之前梁丘贺每次都一语中的,所以深信不疑。
群臣议政,大鸿胪董梁率先上奏道:“启禀陛下,微臣接管大鸿胪府,稍微清查账册,发现诸多问题。微臣列了八项大罪,请陛下圣断!”病已抬手道:“不必呈奏,你当着众人面念出来!”董梁遵旨,扬声道:“罪一,虚报账册。左冯翊宋畴曾主管大鸿胪府,主管期间属下虚报账册成风,甚至坊间有传闻,不虚报就是不合时宜。罪二,不分尊卑。凡是郡国有事,先呈报大将军;凡是属国有事,先呈报陛下。罪三,因私废公……”
众人议论纷纷,面面相觑。病已怒气冲冠道:“不必念了!左冯翊,你可知罪?”宋畴忙跪倒在地,辩解道:“陛下,陛下明鉴,微臣哪敢自作主张?这都是……”病已厉声道:“住口!你在推卸责任?难不成是大将军让你这么做得?这件事朕都不知道,大将军怎么可能知道?你私自决定,简直罪大恶极!立刻罢官削爵,永不叙用!左冯翊由河南太守李延担任。”
少府宋畸也上奏道:“陛下,微臣当初在左冯翊时,配合京兆尹治理盗贼,两地皆民风淳朴,少盗贼。唯独右扶风周德不肯配合,而且言之凿凿说三辅分权是陛下的主意,他不敢妄自决定。如今三辅之地,也只有右扶风治安最差。微臣以为周德无德,不适合再担任右扶风!”京兆尹赵广汉附议,赵广汉虽然是霍光提拔,却始终奉公为民,不愿结党营私。
周德大惊失色,忙跪地道:“陛下,微臣都是按照陛下旨意办事,微臣……”病已不耐烦道:“住口!朕有言在先,如果遇到盗贼事,京兆尹可以越境办事,你们都要配合。难道朕没有说过吗?谁给你的胆子敢拿朕当挡箭牌?立刻罢去周德官职,擢拔六安相朱山拊(fu)为右扶风。另外,以后京师治安也交给京兆尹兼办,三辅都尉都要配合京兆尹办案。长安贵戚太多,你要用心用智。”
卫尉范明友大惊失色,趁霍光病倒,病已接连裁换官员,引起了霍光亲信不安。太常苏昌、大司农淳于赐、廷尉李义纷纷低头,其余人则昂首直腰,低笑不语。
太常苏昌突然上奏道:“陛下,微臣有事上奏!”病已诧异道:“说吧!”苏昌扬声道:“微臣揭发廷尉李义!上次前广川王后被下廷尉狱,廷尉竟然纵容属下三十多人将其奸婬。如此丧尽天良,实在令人咂舌!”李义大骇,忙辩解道:“陛下,上次陛下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微臣一直谨记。王后阳城昭信曾……”
病已怒声道:“住口!朕让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没让你假公济私!你做出这等丑事,还敢往朕身上赖?立刻革去李义廷尉之职,擢水衡都尉于定国为廷尉。至于水衡都尉一职,擢太仆丞朱辅担任。”
淳于赐见形势危急,忙识趣道:“启禀陛下,微臣举荐一位贤才:弘农都尉尹翁归。尹翁归曾在前大司农田延年手下做事,为人清廉公正,深得百姓爱戴,可惜一直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微臣清查大司农府籍册,发现了此人。”太仆杜延年笑道:“微臣知道此人事迹,可为陛下解说。”
原来尹翁归曾是一名小狱吏,文武双全,既练得一手好剑术,又通晓律法,后来被提拔做了河东郡平阳县市吏。平阳县是霍光家乡,霍光宗族势力十分强悍。平日里,霍光宗亲奴客甚至经常携带武器在大街上为所欲为,欺男霸女。当地官员知道霍光执政,自然不敢惹。唯独尹翁归奉公执法,不畏权贵,将不法奴客全部抓捕送审。霍光宗亲纷纷送礼,希望他网开一面,不料尹翁归软硬不吃,始终不徇私情。
后来霍光派田延年担任河东太守,一次田延年巡视诸县,听闻尹翁归事迹,大喜,于是擢拔尹翁归为卒史,带回府舍。后来见他文武双全,胆略过人,对他更加器重,擢拔他为督邮,负责督察县乡,宣达政令等。尹翁归不到数月,参核几十名官员。田延年大骇,于是命他负责督察汾南。当时河东郡二十八县分为汾北、汾南两部,田延年命他负责汾南,足见对其重视。在尹翁归的治理下,河东一片清平。
尹翁归立了大功,田延年却被霍光擢拔为大司农。尹翁归算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自古如此。好在田延年知恩图报,举荐尹翁归为都内令。都内令秩六百石,属大司农,掌管国家所藏货币、布帛等财物。后孝昭帝去世,尹翁归被提拔为弘农都尉,拱卫三辅。
病已听说尹翁归事迹后赞叹道:“能出淤泥而不染者,这才是真正的能吏、贤吏,朕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昭告天下,天下官吏当效仿尹翁归,既要做奉公执法的能吏,又要做出淤泥而不染的贤吏。擢尹翁归为东海太守,将他与大鸿胪、京兆尹和东郡太守韩延寿并举为天下楷模。”
大鸿胪董梁、京兆尹赵广汉忙下拜。病已笑道:“韩延寿是儒道仁术的代表,京兆尹是霸道法术的代表,大鸿胪是两者兼备,这个尹翁归也是两者兼备。将四人提为典范,是希望天下官吏都能效仿:勿忘初心,德能兼备。”
尹翁归入朝谢恩,听闻廷尉于定国是东海郡郯县人,尹翁归前去向于定国辞行,顺便了解其家乡风土民情。备上薄礼,亲自登门。
于定国正在家接待两个宗亲叔辈,两人听闻于定国当上了廷尉,于是千里迢迢前来替儿子求官。其中一人道:“定国啊,咱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这孩子都大了,一身的学问没处使,你看能不能给安排安排?”另一人忙符合道:“是呀,当初你家被孬孩六欺负,要不是我们帮衬,你也没有今天,你可不能忘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