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妃冷冷一笑,“他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本宫也绝对不允许他这么做。”
两人却不知,此时此刻朝臣中正在进行一场拉锯战。谁都不是傻子,头天晚上发生的事情,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却都心知肚明。半夜城门打开,罗隐率军长驱直入进入皇宫,这本身就会引来诸多的非议和猜测。而且早前,光启帝就多次透出对太子的不满,虽说没有废太子,但是不少人坚信这不过是迟早的问题。于是就有人猜测,太子是担心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联络自己的小舅子,趁着京城大乱的时候,趁机发动了宫变。逼迫光启帝退位让贤。
这个猜测很恶毒,却猜中了大部分的事实。当然,罗隐同太子轩辕龙死都不会承认这个说法。罗隐突然拿出一份旨意,说率军进城,完全是奉旨行事。否则城门怎么可能会半夜开启,简直是将京城防卫当做了笑话。
众臣惊疑不定,光启帝就算脑子抽了,也不可能给罗隐下这样一道旨意。许多人怀疑旨意的真实性,说不定是太子假传圣旨。罗隐轻蔑一笑,大方表示众臣可以上前验明这份旨意的真假,就知道这份旨意到底是不是光启帝下达的。
内阁众臣纷纷上前,他们天天处理朝政,对光启帝手中的各种印鉴再熟悉不过。如果有人假冒旨意,肯定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
众位内阁大佬将旨意上面的印鉴看了又看,上面用的是光启帝的小印。众臣都清楚,一般的旨意,光启帝都喜欢用小印。另外家国大事,需要昭告天下才会用到玉玺。圣旨上的印鉴怎么看都是真的,而且笔迹也有些熟悉,该是光启帝身边的笔墨太监所写。难道光启帝真的给罗隐下了这样一道旨意。
众臣惊疑不定,就连太子也心生怀疑。他很确定,他之前没有给罗隐任何消息,他一直在同张家联络,想要撇开罗隐。至于光启帝有没有给罗隐下旨,太子是不愿意相信的。可是事实摆在眼前,难道是他出错了吗?
有朝臣提出,既然大家对这份旨意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那不如就请示光启帝。光启帝总该清楚他有没有给罗隐下旨吧。
众臣同意,来到光启帝的寝宫,希望太医们叫醒光启帝。
光启帝却昏睡不醒,就算太医们扎了针,光启帝也只是睁开了眼睛看了众人一眼,紧接着又昏睡过去。太医们说光启帝身体接连受到刺激,加上年老体衰,纵欲过度,所以情况很不好。短时间内只怕醒不过来。
如此一来,无人能够证明罗隐手中的那份旨意是假的。这样一来,怀疑罗隐同太子阴谋发动宫变,也就成了无稽之谈,甚至是大罪。
太子松了一口气,不管罗隐说的是真是假,至少他的地位是保住了。不出意外,他就是下一任帝王。至于罗隐,这对他来说不过是刚开始。那些不安分的人还在蠢蠢欲动,不将那股火扑灭,总有被人反扑的一天。而且宁家还在外面嚣张,他必须亲自将宁家解决。
为了保证宫闱安全,以免宵小做乱,罗隐率部分军队就驻扎在宫里。宫门四处都被罗隐的人看守了起来。至于禁卫军则被打发去维持京城的治安。另外罗隐还安排手中大将,率兵追击宁家。在得到他的最终命令之前,务必保证宁家还有一口气存在。
罗隐带着一身风尘和血腥来见沈静秋。两人分别将近一月,彼此都十分想念。若非是在宫里,沈静秋早就扑了上去。
两人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沈静秋关心的问道:“你怎么样?是不是很危险。”
“不危险。”罗隐轻轻的抱住沈静秋,“累你担心,是我的不是。”
“不。只要你平安无事,我就满足了。”沈静秋有些激动的说道。她悄声问罗隐,“现在宫里的情况怎么样?是不是都控制住了?”
罗隐凑在沈静秋的耳边说道:“情况有些不妙。我要同太子妃仔细商量一番,确定后面的计划。”
沈静秋担心的问道,“能同我说说吗?我很担心你。”
罗隐轻轻咬着沈静秋的耳垂,沈静秋偷偷呻吟,心中颤抖。罗隐悄声说道:“这些事情你知道得越少,对你越有好处。乖,此事我和太子妃商议就行了。你陪在太子妃身边,切莫直接参与这些事情。”
“我同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你觉着我能置身之外吗?五郎,你莫要天真。”
“静秋,相信我这一回。别看现在我控制了皇宫,其实现在我们都在火上烤,一不小心就会被烤糊了。因为我们不能背上乱臣贼子的名声,不能让人质疑太子的正统地位。唯有如此,后续的计划才能顺利进行。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必须要适当的隐忍。比如杜太后,现在我们就绝对不能对她动手。”
“是吗?”沈静秋低声笑了起来,“你发动的这场宫变,可真够憋屈的。”
“这不算宫变,仅仅只能算是肃正朝纲。静秋,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不在乎名声。但是在这样事关国运的事情上,名声是关键。正了名声,才能得正统,才不会引来任何人的猜忌和反叛。总之,你要相信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我们将来考虑。”
沈静秋说道:“我当然相信你。我若是不相信你,我还能相信谁?五郎,我只是担心。光启帝还有杜太后那里会有一场硬仗要打。还有太子那里,必须对他留一手,以防备他过河拆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