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码头上,一身轻便铠甲的张公谨命人将一张张告示贴在州城内外,告示的内容不复杂,越国公已经平定岭南内乱,咱们洪州周边地界不会有战争了,朝廷大军不日将会启程回长安,另外,朝廷已经引进了亩产八石的水稻,天下百姓明年皆可到官府购置粮种,咱大唐以后再也不缺粮食了,所以,此次南下携带的大批粮食,水军也不打算带回去了,就地处理,斗米三十钱,要的人来码头取粮,买多少都有。
“轰。”
当这篇告示被第一个识字的人念出来的时候,整个洪州城几乎地震了一般,百姓纷纷奔走相告,亩产八石的水稻,斗米三十钱,比平常的粮食价格还低了三四成,这两个消息对城中百姓来说,是比战争过去了还更大的福音。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了长沙城和泉州城,坐守在城里的崔暨,崔昭和郑佩玉都和王浩一样蒙了。
“阴谋,这是阴谋,这是针对我等几家这次计划的一个计谋,战争怎么可能说停就停,怎么可能有亩产八石的粮食出现,这不可能······”
即便是性格十分沉稳的王浩,此刻也气的青筋暴跳,亲自赶往城中看了告示,看到告示上官府的用印,王浩面如死灰。
即便是皇帝,也不敢这么欺骗百姓,那么就说,朝廷真的掌握了一种亩产可达八石的新粮种,可这个时候冒出来,真是叫人没有一点点防备啊!
码头上,张公谨让士兵和民夫把堆积如山的粮袋放在了甲板上,只要有百姓来购买粮食,绝不短称,还劝百姓多买些,三百文一石而已,便宜啊!水军带钱回去,可比带粮食回去划算的多了。要知道,满载粮食的船,逆水行舟可是不容易的。
然而,在经过了最初一些确实缺粮的人的抢购之后,粮食竟然卖不出去了。
说好的战争打不起来了,眼看夏粮就要收了,百姓根本不缺粮食,何必要花钱买?
自从告示一出,王浩旗下的几家粮铺竟然一斤粮食也没有卖出去,连看都没人往他们的粮铺里看一眼,这边还挂着斗米一百五十钱的价格呢!
失魂落魄的王浩在经过一家自家收购的粮铺的时候,拔出粮袋上插着的价格牌,狠狠的摔在了地上,他知道,这次自己恐怕要失败了,而且,还会让家族大受损失。
“改价格,咱们的粮食也卖三百文一石。”
不到半个时辰,洪州城的所有粮铺换了价格牌,斗米三十文,一石三百文,与码头上官军出售的粮价相当。
然而,看到他们降价之后,张公谨微微一笑,让士兵们分成数十队,敲锣打鼓,往城中宣告,水军的粮食二百钱一石卖了,欲购从速,船上可还有数十万石粮食呢!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告了全城,王浩自然也不会不知道,现在,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吐血,要知道,除了他自己带来的六十万石粮食和卢家的四十万石粮食,还有二十万石粮食他可是四百钱一石从洪州本地大户收购的,要是跟着朝廷的粮价卖,他不仅亏了人力物力,还要亏损四万贯的本钱。
“来人,送我拜帖去码头,请邹国公百花阁赴宴。”
不到半个时辰,王浩就得到了张公谨的回复,军务繁忙,不来,而且,负责去请张公谨的仆人还告诉王浩,码头上的粮价又降了,斗米十五钱,一石才一百五十钱,即便是这样,购买的百姓依旧很少,张公谨正在码头上发愁。
“每石一百五十钱他也敢卖?备车,我亲自去码头。”王浩面色惨然,此刻他才意识到,亩产八石的粮食对于大唐的改变有多大,恐怕他们世家再也无法用粮食控制大批百姓成为他们的农奴了。
同样的事情,几乎都在长沙和泉州上演了,战争结束,南方夏粮收割在即,并不缺粮食的当地百姓面对历史低位价格的粮食都是保持观望状态,第一天的价格战打下来,粮食的价格就掉到了斗米二十钱以内,即便如此,还没人买。
王浩太原王氏嫡子的身份还是有些作用的,张公谨即便装着公务繁忙,也在堆满粮食的船头接见了他。
一番行礼之后,王浩拱手道,“邹公可否借一步说话?”
张公谨闻言一抬手,甲板上的众多兵丁便都撤了下去。
“不知邹公要将这粮食价格降到什么程度?”等众人退去,王浩开门见山问道。
“陛下有旨意,此次南征所调度之粮可无需运回长安,就地发卖,卖不完的,可以建仓囤积,慢慢卖,可这大热天,老夫可不想属下的兵丁去建什么仓库,自然是卖光了为好。”张公谨很是轻松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