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会刚刚通过新法案扩大国债规模,市场上就产生了巨大的反应,来自国内外无数个人和公司,以及民间团体争抢着购买中华帝国的国债。
结果不到三天时间,二十亿人民币的国债销售一空。
面对这个结果,包括李卫国在内的中华帝**政高层们都震惊了。
那可是整整二十亿国债啊!
是全世界最值钱的人民币,购买力相当于后世的两百亿美元。
这种不寻常的信号,反而让李卫国警惕了起来。
要知道,国债这个东西,但凡有点智商的人都清楚,并不能给自己赚多少钱,全靠一腔爱国热情而已。
因此,哪怕中华帝国人民比较富裕有钱,也不可能一下子购买二十亿人民币的国债,他们能够购买五亿人民币国债就不错了。
那么另外十五亿国债是谁买的?
答案已经唿之欲出了,必然来自境外。
“都是什么人购买了国债?”
面对李卫国的质问,财政大臣急忙将准备好的购买国债名单统计数字上报。
果然,中华帝国国内人民购买国债总额不足四亿五千万人民币,剩下的十五亿五千万人民币国债都被境外买走了。
其中以美利坚、英吉利和日本购买的国债最多,分别是八亿四千万人民币,两亿三千万人民币和两千四百万人民币。
“还有四亿多哪去了?”
“回禀陛下,剩下的国债都以小额形式分散在世界各地了,基本上都是民间团体之间的买卖。”
由于中华帝国的国债允许在市场交易,因此很多中华帝国人民购买了国债后,就会出售给外国人,换取中间的高额差价。
当然,国债本身的价格是不变的,中华帝国政府只会以到期国债的票面价值兑换人民币,比如一万元的人民币中期国债,如果外国人花费两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买,到期时他也只能获得一万元人民币的本金,以及几百元的利息罢了。
这就意味着,外国人再购买二手的中华帝国国债时,必然是吃亏的。
可是,即便是吃亏,外国人竟然还愿意购买,甚至大规模的购买,消化了十五亿多人民币国债,这有些不可思议。
不过细想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很快,负责外交的理藩院大臣唐绍仪就向李卫国做出的解释。
“陛下,根据臣的推断,美利坚政府和英吉利政府之所以大规模购买帝国国债,甚至不惜折本,这当中蕴藏着一个抗衡帝国的意图。”
唐绍仪的话瞬间惊呆了朝堂上的所有人。
不过李卫国却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他没有挑明,而是继续听唐绍仪的判断。
“说下去!”
唐绍仪于是继续解释道:“陛下,各位大人应该很清楚,帝国的人民币如今是全世界唯一的通用支付货币,各国海外贸易结算都以人民币为基准,没有人民币,各国的外贸结算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其一。”
“其二是,当一个国家的人民币外汇储备达到相当规模时,就会产生一个反向的效应,我称之为外汇胁迫!”
外汇胁迫,这是一个新名词,由唐绍仪创造,一时间朝堂上面面相觑。
不过李卫国的内心却是越来越清晰了,他已经猜到唐绍仪想要说什么了。
只听唐绍仪继续解释道:“陛下,各位大人可能有所不知,自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利坚和英吉利、以及日本等国的外汇储备越来越高,美利坚这几年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五十一亿三千万人民币,英吉利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二十三亿人民币,日本的经济本来就不高,可依让外汇储备达到了两亿人民币。”
这时,作为总理大臣的张佩纶突然插嘴问道:“唐大人,美利坚、英吉利和日本大规模储备人民币,这是好事啊!他们储备的人民币越多,就说明帝国从他们国家掠夺的物资越多,对帝国人民而言,我们是赚了大便宜啊!”
唐绍仪摇摇头,道:“赚便宜只是暂时的,长远来看,总有一天,美利坚、英吉利和日本等国会把人民币花掉,然后用他们自己本国的货币,这本质上是一个公平的外汇交换。可问题是,美利坚、英吉利和日本一直在大规模向帝国出口各种物资和产品,赚取帝国的人民币外汇,却很少用外汇来购买帝国的物资和产品,这是他们的外汇储备逐年攀升的根本原因,如今他们还在亏本购买帝国的国债,这足以引起帝国的警惕了。”
很多大臣都没有听明白,纷纷看向财政大臣沈小川,后者也是新一届内阁提名的财政大臣。
人家唐绍仪可是外交大臣,跟财政不搭关系,如果被将军了,这会让身为财政大臣的沈小川很丢脸。
这沈小川也是要面子的人,他也没有明白唐绍仪的话中之意,却不得不站出来。
“唐大人莫不是忘了,英吉利、美利坚和日本都是战败国,如今在帝国的军事管辖之下,他们只能讨好帝国才能生存下去,因此他们大规模购买帝国的外汇,来缓解帝国国内的通货膨胀,阻止人民币的贬值风险,这看不出有什么值得警惕的。”
唐绍仪就等着沈小川发言,于是立即反击道:“现在,这三国持有的外汇人民币总额已经达到七十六亿人民币了,接近帝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了。假如他们三国暗中联合起来,在帝国经济出现问题的时候,集中抛售人民币,对帝国金融货币市场将造成严重危害,这难道不是威胁是什么?”
那一瞬间,整个朝堂一片安静。
包括张佩纶、沈小川在内的大臣们,在那一瞬间,都回忆起多年前的人民币金融危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