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之所以被后人所知,是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援引他人的一句话,因此得以被世人所知。这句话的原文出处邵云安不得而知,但这句话在他那个世界基本上人人得知。这倒不是邵云安故意不要脸,实在是他总不能搬出什么司马光,从他砸缸介绍起吧,所以不如自己厚脸皮一点,反正也不是第一次了。
从第一次见邵云安起就没正眼看过他,更没跟他说过话的康瑞开口了:“此言大善!有多少学子功成名就之后忘了自己为官的初衷,贪污钱财、收受贿赂;又有多少子女因家中有钱胡作非为、横行乡里,皆因这‘奢’字而起。”
“是啊!此言大善!”三位秀才郎不说心里如何,面上都是敬佩。敬佩得饶是脸皮深厚的邵云安都有些招架不住了。
“哈哈,好!好!”岑老开怀大笑,也不知好什么。
蒋康宁一副与有荣焉的表情说:“安哥儿不去考状元真是可惜了。皇上登基之后准许男妻科考,只要石井同意,今年的科考,安哥儿何不试上一试?”
蒋康辰也赞成道:“由岑老出面推举,安哥儿可以直接考秀才,以安哥儿的学识,童生试反倒是屈才了。”
康瑞和三位秀才郎都出言,鼓励邵云安参加今年的科考。岑老没有发话,等邵云安自己的决定,王石井用力握住邵云安的手,紧盯着他。邵云安没有看王石井,而是笑着说:“我还是喜欢做我的农民。我肚子里虽然有些墨水,但离考取功名还差得远。我也没什么大志,做做我的小生意,守好我这个家我就很知足了。再说,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我不做学问的状元,也可以做其他的状元嘛。若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做学问的状元,那国家也不能进步啊。”
邵云安这后两句话可是颠覆了在场所有人一直以来的认知。岑老拍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安哥儿啊安哥儿,就冲你这句话,你就够格当这学识的状元!”
“我等自愧不如,自愧不如。”原本还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来此的三位秀才郎是真心觉得惭愧了。
康瑞看邵云安的眼里冒光,嘴上却反驳道:“士农工商。士为首。读书人之所以读书,为的自然是要考取功名,报效朝廷,为国出力。若众人皆与邵小哥这般,那我朝岂不是就无人为官了?无人为官,那又何谈进步?”
邵云安知道康瑞一直看不上他,也不理解岑老为何对他们一家的维护。他看得出康瑞是故意要考考他的。哪怕继续厚脸皮,他也不能在露怯。既然要考他,那大家就辩论辩论了。反正事到如今,对于他的“变化”,没有人提出过疑问,哪怕是深知其中有猫腻的岑老和蒋康宁都未曾打探过,邵云安不由大胆猜测,这些人或许要的就是他的“变化”。
如此想通,他就没了顾虑了。
第72章
邵云安摇摇头,说:“康先生的话我不认同。我认为,当官不等于为国出力,更不是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是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科学技术?”
第一次听到这种词语的诸人各个莫名,也各个有了极高的兴致。蒋康宁第一个略显急切地说:“云安,你说清楚,何为,生产力?何为,科学技术?”
岑老的表情也严肃了许多,紧盯着邵云安。
邵云安拉着王石井坐下,喝了口水润润嗓子,开讲了。
邵云安没有从哲学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第一生产力。他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从远古时期古人用石器发展到现在的人——对他而言仍是古人——用金属的工具来生产生活。生产力从狭义上来说就是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而创造财富的能力取决于所处社会的技术条件。
“读书,不是为了考取功名,去当官,而是为了开拓我们的视野,要我们学会思考。社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演变,包括朝代的更迭,都是因为人会思考,而不是有多少人去做了官。古人用石头会觉得他太笨重,那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石头更好用?然后他们发现了金属,学会了使用金属,让生活变得更加容易。人们用耙子锄地太辛苦,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锄地变得更轻松?然后就有人想到了用牲畜,发明了犁耙。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都是因为人类会思考,因为我们有这个。”
邵云安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书本,让我们学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不读书的人,这里(脑袋)是僵硬、僵化的,自然也就不会思考。但这不是说不读书的人就不会思考,只是说读书的人会更知道去思考,更自觉地去思考。如果每一个读书人他们思考更多的是怎么让我们的生产力更加的先进,怎么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的进步,怎么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的文明而不是如何去当官,那才是国家的希望,朝廷的希望。
士农工商,只是每一个人的分工不同。朝堂上的士大夫,他一定比农夫更会处理国家的大事,但他不一定比农夫会种地,不一定比农夫种植出更好的庄稼。一个建筑师他可以画出精美的建筑图,但如果没有建筑工去建造,那也只是一张精美的图纸。但有了建筑工还不行,还需要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哪里来?那需要另外的一些人来制作这些建筑材料,而商人可以把不同地方的建筑材料聚集到一个地方,这样建筑所需的材料才能有所保障。
所以,士农工商不应该是地位的差距,而只是分工的不同。没有农民种粮,我们没有饭吃;没有布商织布,我们就没有衣穿;没有士兵保护国家,我们就要颠沛流离;没有夫子教书,我们就无法传承我们的知识文化;没有官员管理国家,国家就会变得一团乱;没有商人流通货物,我们就会物资贫乏。
所以我才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领域都会有相应的杰出人才。我们教授学生,是为了培养出三百六十行的状元,而不仅仅是要他们去当官。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聚集在一起,才能带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纵观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官员。如果我们的读书人只想着要去当官,那其实是我们教育的失败。真正的读书人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读得万卷书,行得万里路;握笔能行文,弃笔能从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好!好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好!”
岑老用力一拍桌,脸涨得通红,因为过于的激动。其他人也好不到哪里去,特别是蒋康宁和康瑞。邵云安最后那句出自“范仲淹”的话在蒋康宁的心中砸下重重的一锤。而三位秀才看邵云安的眼神已经是惊为天人了。
“安哥儿!你说的太好了!老夫惭愧!听你一席话,老夫惭愧啊!”岑老的眼睛里甚至有了水光。如果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做到这些,那大燕国何愁不强大!
邵云安站起来恭恭敬敬朝岑老抱拳行了一个大礼,抬身说:“老爷子,我说的这些都只是理论,真正的付诸实际只能靠您和康先生这样的教育者教授出更多有抱负的学子来传播知识、来教会人们思考;需要靠大哥这样的清官、靠井哥这样的士兵来保证国家的安定,保障国家的发展;需要像三位秀才郎这样的学子去付出行动;还需要像蒋大哥这样的商人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的富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的富足,让我们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展中。”
“不,你的所谓‘理论’也同样重要。听你一席话,老夫是醍醐灌顶。就如你所言,若每一个读书人都只想做官,那就是教育的失败,是夫子的失败。”岑老站起来,拉过邵云安的手握住,“你这个儿子,老夫我是要定了,你可不能再认别人了。”
邵云安笑了,另一手拽过王石井:“老爷子别忘了另一个儿子呀。”
“哈哈!你们二人,老夫我都要!”
能有这么两个儿子,其实才是他的福分啊!
“云安,你可愿来白月书院做夫子?”
康瑞出声,对邵云安的态度已截然不同。他这么一提,岑老马上说:“安哥儿,你来书院做夫子吧。白月书院、县学,随你选。”
蒋康宁也跟着附和:“云安,你不愿意考取功名就罢了,但你若一直埋没于此,着实浪费了你这满腹的文华。现在朝廷可谓是百废待兴,你这样的人才理应去教授学生去。”
“对!云安,你应该去当夫子!”
蒋康辰也大大的赞成,三位秀才郎的眼里也是相同的意思。
邵云安不好意思的摸了下鼻子:“我就是空有理论,属于纸上谈兵的那种,我还好多字不会写呢。当老师就算了,而且我的这些想法别人或许也不能接受,到时候引起混乱就不好了。”
岑老一听,蹙眉叹了一声:“安哥儿的顾虑也是对的。”他想到了那些潜在的危险。特别是邵云安说话随意,很容易遭来有心人借此做文章,一个弄不好会出大麻烦。
康瑞道:“那就在白月书院。书院是岑老您的书院,我想在敕南府中,不会有人来找书院的麻烦。”
蒋康宁与岑老想到了一块,毕竟康瑞还不知道邵云安与茶、酒以及君后那边的关系。王石井开口:“大家若喜欢听云安说,不若就来家中如今日这般畅谈。云安虽然懂得多,但他毕竟还年少。我们家即便有些银钱,也只是农家子,我们也不想给岑老和大哥你们招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邵云安马上说:“对啊。你们喜欢听我‘胡言乱语’就来我家好了。咱们关起门来也不必有什么忌讳。说实话,去了学院,我还真不敢这么说了。”
“那就叨扰了。”
还是康瑞第一个发话。邵云安没想到他没有坚持。
岑老点点头:“如此甚好。反正这里也是老夫的家,老夫无事就住在这里。”一副【这是我儿子的家】的表情,看得邵云安心情大好。
“那就叨扰了。”
康瑞、三位秀才郎马上做出反应。邵云安一脸欢喜地说:“我和井哥求之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