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回到尚宫局之后,才笑着恭喜杨宜君:“花司珍与陆掌珍真实好灵的耳朵,咱们尚宫局的事,局内好多人还不知道呢,她们就知道...杨掌言?嘻嘻,今后姐姐可就是‘内相’了!”
朱掌言已经在走辞官的程序了,只要她一走,接班的当然是杨宜君。
至于说‘内相’,那是与外朝之相相对的。其实最开始指的是‘掌印尚宫’一人,后来慢慢扩展,司记司和司言司的女官就都被称之为‘内相’了,这就像‘相公’‘官人’一开始指的是丞相高官之流,后来妇人家都用来尊称丈夫了。
第80章 就在燕国宫廷中……
就在燕国宫廷中为六局二十四司彻查账目这等‘区区小事’不得安宁时,蜀国宫廷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从去年秋收之后,燕国开始对北方用兵,败契丹,夺回燕云——这件事看似只是燕国和契丹之间的事,实则有着深远的影响,连锁反应之下,各方势力都因此震动,内部有了不同的反应。
只以蜀国来说,内部的‘投降派’就成长很快。投降派们主张献土,投靠燕国,到时候大家的富贵都能保全。权势或许会消减,但保住了富贵,再送子孙去洛阳寻求机会就是了。有家底的家族就是这样,靠着财富,靠着家族培养的子弟,总能东山再起。
当下的颓势只是当下。
而如果非要硬抗燕国,大家都很不看好呢...到时候就算能消耗燕国的国力,自家也会先燕国而去的。到时候书中一片稀烂,他们这些人也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而已!再加上不少蜀中权贵都有外来背景,不少人的祖父、外祖父还想着‘回乡’呢,这等人抵抗之心就更弱了。
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下,身为蜀王的孟钊当然也有出手。他一方面整治军备,联合周边一些若即若离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则是联络南吴,正如三国时期有‘联吴抗曹’一般,眼下的情形何其相似!想来南吴那边只要没有束手就擒的想法,都是有得谈的。
再之外,派间者去洛阳煽动高溶的反对派什么的,都是应有之义。类似的操作,各国都是有在做的。只不过这种事只能锦上添花,真正能一锤定音的,还得是在正面战场。
孟钊当然也有弹压那些‘投降派’,但这个活儿可不好做。不能下死手的话,弹压就是个笑话了,反而会激起那些人更激烈的反抗,团结的更紧密。而若是下死手...这正是孟钊犹豫纠结之处了。
蜀中不大,整个上层也就有限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交错纠缠,真要对这些投降派下死手,自己这边的人恐怕都不会赞同。他或许可以选择一个没有背景的‘孤臣’做这件事,但真的那样做了,他的命令恐怕就连蜀宫都出不去了。
‘君主’的身份说到底只是个身份,当身份代表的权力无法被应用,也就等同于没有权力了。
只能说孟钊上位实在是太快,太取巧了,以至于他没能培养起真正完全忠于自己,且能取代现有势力的团队——而想到这一点,孟钊就只觉得不甘心!明明高溶与他是一样的,凭什么高溶做什么都成了,自己则得因为蜀国的局限,就在大局上被他压得不能动弹!
高溶其实和孟钊的情况很像,两人上位都极快,而且有政变的因素在其中,这一点上高溶甚至比孟钊还要底气不足。只不过通过对北方用兵,夺回了燕云,重建了对北方的屏障,重创了契丹...这样的不世之功后,高溶的个人威望到达了顶点,之前的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即使是燕国国内,高晋一朝残余的势力,他们在高溶登基之后受到打压,因此对高溶很不满——就是他们,面对高溶的功绩,也生出了高溶会是结束旧唐后百年乱世的那个人。而面对这样的君主,不管你是厌恶恐惧,还是崇拜追随,都改变不了什么,只能去接受他带来的一切。
这个世界多的是正大光明慕强者。
本来情势就是这么个情势,已经够糟糕的了,然而还有更糟糕的!去年冬天人心思动之下,干脆有人私下串联,去洛阳请求归附。这不是官方行动,但确实给蜀国内部带来了更多不稳定的因素。
一些原本的暗流,一下就摆到明面上了。
刚刚翻过年去,一些人又串联了一回,这次并非去洛阳请求归附,而是自北出蜀,往三河之地去——即使在蜀中,也大致知道高溶的中军在这一片,不过具体在哪里,就得到了地方再打听了。人大军那么多人,也不是不动的。
找到大军之后,直接向高溶请求归附。
原本高溶打算对契丹用兵之后,就地处置燕云之地的诸多事宜,这边为蛮夷侵占多年了,想要重新经营起来不是说说就能成的。完全交给下面的人,他也不太放心。而就在他忙这些的时候,蜀国的人来了。
“诸位说说,这蜀中之事该如何说?”等蜀国的‘使者团’退出了军帐,高溶看向自己的谋士和将军们,询问起了他们的意见。
“陛下,天与弗受,反受其咎啊!”这是大家普遍的想法。
其实大家都知道,蜀国这种内部混乱的情况,是最好插手的机会了。这个时候只要大军一至,说不定都不会爆发什么战斗,就能将蜀地笑纳了。这里唯一的问题是粮草不够了,对北面用兵的粮草凑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现在还要往蜀地跑一趟,说的容易、做的难啊!
“粮草都好说,挤一挤总是有的,到时候拿下了蜀地,蜀地的粮草也是补充。”有人提出可以适当‘寅吃卯粮’,只要拿下蜀地,那就是个大大的补血包。之前寅吃卯粮那点儿事儿,很容易就能补回来了。
“如此说来,倒是耽误农时一事更难...”
此时全职当兵的少,哪怕是一些职业兵士,家里也会务农。在农忙时这些士兵会脱离训练,帮助家人...秋收之后对北面用兵,取得胜利之后,除了用来继续扫荡残兵以及维护燕云之地稳定的军队,其他都陆陆续续班师回朝了。
取而代之的是,留下的军队开始本地组建军队,配合几支老军,这会是将来戍守燕云的边军。
在陆陆续续班师回朝的当下,停止班师,组织人手去蜀地...这肯定是会影响到燕国地盘内的春种的。而对于国中来说,是选择一鼓作气,收复燕云、重创契丹之后,一举拿下蜀中,还是稳扎稳打,回头积聚实力再动手,这可真是个难题!
主要是这样的好机会真是挺难得的,看如今这位蜀王上位前后做的事,应该也不是个傻的。眼下这般情况,其实是变局太突然了,他自己又立足不稳、威望不足。若是给他喘息之机,整理好国内乱糟糟的局面,情况或许就变了。
到时候不知道又要凭空生出多少波折。
此时高溶选择对蜀用兵,还是选择就此收手,都是有理由的,而且理由充分。说到底,就是不同的选择罢了...只不过,这个决定只能由他来做。其他人做,承受不起事后的后果。
耽误国中农时,或者错过收蜀中的最佳机遇...两者总要选一个的话,除了君王,也没人能承受得起了。
高溶的性格一向是比较进取的,说得不好听就是激进。之前他激进了一把,就入主了洛阳,后又激进了一把,便收复了燕云、重创了契丹。说他果然有实力也好,是运气好也罢,既成事实就是这样了,其他人只能接受。
这个时候他也顺了自己的心意,看了军帐中一圈,道:“朕决心平蜀!”
众人之前是有争论的,入蜀,还是不入,都有自己的考量。而现在高溶下了决定,众人便停止了争论,一齐应喏。
不过这个决定是下了,具体怎么操作却是有说法的。高溶只说了战略上的事,战术上的事有其他人去操心...事实上,高溶也不会往蜀中去,平蜀中的事除了一大将压阵,其他都安排了他特别器重的青年军官。
他原本看好的那些青年军官,在对契丹用兵时没有独当一面,主要是这场大战对燕国,对高溶个人都太重要了,容不得一丝冒险。他再想培养、提拔那些人,也得等一等。而现在就是等到了,对蜀中出兵不会有什么大事,功劳却是不小的。有了这份功劳和经历,提拔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那些老将也无话可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打算在军中培养一些嫡系,任谁也说不出个错来。哪怕是心有不甘的,想到刚刚收燕云的功劳,自家是有沾的,也没法说自家还要沾平蜀中的好处了。
‘好处’不能一家全占完啊!见好就收这一点,武将应该比文臣更懂得才对,毕竟前者总比后者容易被忌惮。
一部分军队开往蜀中,在此之前,高溶已经派人将自己这边要拿下蜀中的决定宣扬了出去,这当然是为了乱蜀中之心!与此同时,联络蜀中的‘投降派’也是应有之义——他们自己当然不会叫自己投降派,只说自己是‘主合派’。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们主合,也不过是顺应大势!
另外一部分军队则是按照计划,或者训练本地士兵,准备驻守,或者继续班师。高溶自己就在这一片纷纷扰扰中,处理着燕云大片新地之事,等到大体上的架子搭起来了,才带着中军南回。
而就在他南回时,蜀地,或者更具体些说,成都蜀王宫乱成了一锅粥。
从军队往蜀中来时,蜀中就很不平静了。说起来蜀中的军事实力并不弱,高溶派出的这支军队如果和他们打硬仗,别说能不能速胜了,就是能不能胜都是个问题呢!要是胜利真那么简单,蜀国也无法存在这么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