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屋>历史军事>百媚千娇> 百媚千娇 第25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百媚千娇 第25节(1 / 2)

扬了扬手中书册:“为太宗旧事发议论,这是十七娘哪一年做下的?”

杨宜君走过去看了看,回忆了一下:“约有两年了,怎么,公子是觉得小女太过不自量力了,竟议论起这些来了?”

“并无此意,十七娘的‘不同’在下看在眼里,若十七娘不能发议论,天下又有几人有资格发议论?更何况,不过是内室之中手注,谁家好大威风,能管到这儿?”高溶放下书册。

“只是好奇,如今十七娘还这般想?”

杨宜君是为了一段唐太宗旧事做批注...《唐书》中提到了唐太宗晚年无缘无故贬斥了一些忠诚又有能力的大臣,按照后世的分析,这是他在为高祖李治铺路。等到李治登基,再将这些人召回,予以重任,这是施恩!

有这份恩典在,这些臣子便是肝脑涂地也不会犹豫了。

杨宜君之所以忍不住做批注,就是因为觉得这种做法很蠢——大概是太宗皇帝高高在上惯了,即使他不是一个那么不接地气的皇帝,也难免有些脱离下面的人。他在玩弄帝王心术的时候完全是以唯我独尊的皇帝思想出发的,其他人微妙的心理状态在他这里被简单化了。

做这件事的时候,他的想法很简单:我的儿子成为皇帝,一位皇帝如此施恩,你们还不速速感激涕零,鞠躬尽瘁,以报君恩?

但站在杨宜君的角度来看...那些臣子都是很优秀的人,不缺头脑灵光的,一开始或许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贬。但到了后来,自己被召回的时候,也该有些想法了。他们当然不会因此就有什么大逆不道的想法,可君恩什么的,也不会认可了吧。

之后做事也就是‘食君之禄,担君之忧’,顺便达成自己的人生理想。辅佐人君,治理天下也好,纯粹为了权力也好,都是有的。

所以这样的话,太宗那通操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反而消磨了一些臣子的赤诚——难道陛下您不这样做,我们就不会忠心了吗?

果然是帝王,称孤道寡、孤家寡人,谁也不相信!不相信无缘无故的忠诚,只肯相信经过自己玩弄权术之后得到的东西。

杨宜君觉得太宗皇帝很可能是觉得时日无多了,继承人又比较‘仁弱’,导致了‘病急乱投医’。

批注里可是狠狠嘲讽了一把太宗...‘帝王行小术,谬矣’,这就是她对这件事的总结。

自己是皇帝,而且是威信那么高的皇帝,不是什么傀儡!这种身份,这种局势,最应该堂堂正正,玩弄这种小术,一点儿也不堂皇大气,和太宗皇帝的格局都不配了。

杨宜君没怎么犹豫,点了点头:“小女依旧是这般想的,太宗何等英雄人物...临到末了,却如此行事,反而落了下乘。既坏了晚节,也无真的用处。”

“无用?”高溶反问,他的出发点大概和杨宜君不太一样,杨宜君在点评一位君王,而他会代入一位君王。

“自是无用,这其中算计,并不隐晦,不是么?”杨宜君不觉得这件事有讨论的余地。

高溶却摇了摇头:“便是看出来了又如何呢?帝王之尊便在此了,臣下就是明知道,也只能按部就班。”

是的,就算那些被算计的人看穿了一切,也只能配合着演下去!因为在所有人眼里,他们深受君恩,皇恩浩荡之下,唯有全力报答,不然外人如何看,史书如何记?所谓的‘忠诚’,看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

历史上一些以忠诚出名的臣子,未必没有踟蹰犹豫的时候,未必没想过朝秦暮楚,但因为种种原因,那些都没有成真,于是他们就成了‘忠臣’了。相反,一些人是真的忠心赤胆,然而遇到的人和事都将他们往另一个方向推,于是他们也就是‘贰臣’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宜君想的没错!太宗皇帝履极日久,他身上属于‘人’的部分在晚年时剩的不多了,‘皇帝’这个身份让他更像是另一种生物。他真不见得将其他人当成是同类,对于他们怎么想的他也不在乎,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他预期的结果。

而从结果来说,太宗是成功了的。

高溶又点了几句,杨宜君就明白了...她没法反驳这个,但自己被人‘教做事’也不多见,有点不甘心呢——她常常让别人不甘心,但轮到自己的时候不爽并不会减少,反而更强了。

抿了抿嘴唇,杨宜君‘哼’了一声:“就算是如此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杨宜君至少一点没说错,太宗的操作就是‘小术’这是没得洗的。而小术之所以是小术,就在于只能用来‘奇袭’,不可能成为常例!太宗皇帝做一次还没问题,后面再有皇帝做,就很可笑了,不会有同样的效果的。

如果帝王威信不足,说不定还会因此招来怨恨,受到反噬。

对于杨宜君的说法,高溶倒是没有反对,只是轻轻笑了一声:“十七娘说的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虽然对方赞同了自己,但这样轻松,杨宜君竟一点儿也不觉得高兴,眉头都皱了起来了。

孩子气地鼓了鼓脸颊,杨宜君继续晒书。中间瞥了麝月一眼:“呆着做什么,先去寻几张椅凳来,忒失礼了!”

麝月老实,说话就听话,一溜烟就跑了。回来时手上端了一只黑漆方凳,身后还有个小厮,一手提着一把交椅,另一首提一只红漆的壶门鼓凳。

椅凳放下了,麝月便请高溶和赵祖光坐。

杨宜君一边晒书,也一边和高溶他们说话,说的都是史书故事,两人有来有回——杨宜君的学问要扎实些,但高溶有她没有的长处,比如权力斗争中的人心,比如军事对历史的影响,这似乎是他擅长的,总能考虑的比杨宜君深远。

杨宜君强在灵活、聪明,又有影视剧开阔眼界,一些事每每有奇思。

不过,总的来说,两人都很出色,不是寻常人。

高溶有一种直觉:她学的很快,只要他教她,然后让她真正接触那些东西,她很快就能上手,然后超过他。不过,就现在而言,她还差一些。

一般人这个时候就该觉察出高溶没那么简单了,猜不到他的真正身份,也该知道不是表面上那样。但杨宜君这样聪明的人偏偏没有感觉,因为她的‘认知’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不太正常了。

她常常沉浸在影视剧的世界里,那之外真正愿意接触的只有她眼中的聪明人。至于其他人,就算有接触,对她来说也是缺乏存在感的。久而久之,她对寻常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就失去精准的判断力了。

她忽视了高溶的异常。

她现在只是由不甘心、郁闷,转为了愉快——常年和愚笨的人打交道,而她又难以忍受愚笨。现下遇到一个聪明人,一个甚至能‘教导’自己,给自己打开一扇窗的人,光只是交流,就足够让她觉得高兴了。

不知不觉她说了很多,这一次和高溶说的话,比过去加起来的还要多。

书都摊放好了,杨宜君也一起坐下,麝月又颇有眼力见的拿了一张小几,捧香茶、奉糕饼,让他们更舒适悠闲了一些。

“...《西窗记》公子读过?”杨宜君露出羡慕的神情。《西窗记》是一本野史,但又不是一般的野史。因为它的作者正是编撰《唐书》的学者之一,曾在唐之后,先后在两个藩镇将领手下做事,《唐书》就是那时编撰的。

《西窗记》记载的是作者在藩镇幕府内的所见所闻,当时的藩镇首领本质上就是割据军阀,是国主之流。所以《西窗记》说是杂书可以,说是史书也行。

杨宜君读过很多书,但书这种东西是读不完的...特别是她人在播州,很多书想读都读不到。父亲杨段是个学者,藏书在播州数一数二,她也因此受益。而外祖父那里藏书更巨,更方便杨宜君借书读书。

但这年头的印刷术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却依旧是手工业的水平。再加上战乱带来的各种不便,很多好书没有被印刷,只以手抄本流传,是很正常的。然后又由于流通不变,杨宜君读不到也不奇怪。

《西窗记》是杨宜君在一个读书人的笔记中知道的,颇为挂心...‘赵淼’读过这本书,甚至拥有一份抄本。

有点儿郁闷了之下,杨宜君咬了一口糕饼,觉得糕饼太甜,于是喝了一口苦茶。然后又觉得今天的太阳太耀眼了些——总之,就是哪里都觉得不那么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