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曹丕身体状况渐渐恢复,特别是得知田信一金印砸死孙权后,整个人身心俱爽。
孙权就是前车之鉴,偌大的魏国,那么多功臣,还有几个敢主张投降?
对待孙权都如此苛刻,那篡汉的元勋、旧臣们,肯定会遭受更为苛刻的对待。
出于健身、培养军吏的目的,曹丕持续在显阳苑举行狩猎。
然而北方的气候反应比南方来的更直接,关中吴质、河北司马懿都有气候相关的奏报。
凉州恶劣的气候变化,引发了河西诸胡的叛乱,虽然被吴质平息,这场战争中重新锻炼了魏军的野战部队,也缴获了海量的牛羊马匹,如同霍去病、卫青打仗一样,河西之战为大魏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畜力。
这种打仗还有巨大战争红利的事情本就稀少,十分难得。
一样的问题,气候恶劣引发河西诸胡叛乱;现在这个问题也出现在鲜卑,去年鲜卑就遭灾,可地域广袤,鲜卑大部有一定抵抗能力。
今年如果继续大旱,那么鲜卑部族抵受不住,要么爆发内战,用敌对部族的血肉来弥补自身;再要么效仿河西诸胡,组成联军,跟魏军厮杀,汲取河北的血肉。
不管鲜卑各大部是内战解决灾荒问题,还是缔结盟约一起掠夺、反攻魏国……都意味着战争。
绝对不能坐视鲜卑各大部进行兼并战争,不管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必须阻止鲜卑大部完成统一。
所以河北方面的边塞战争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除非气候大变,让边塞降雨充沛,缓解草原干旱问题。
曹丕、曹叡父子与门下省诸人在林间歇息,讨论这些事情。
河北战争要早作相关战备,魏国输不起,如果河北被打烂,关中战场自己就崩了。
魏军在汉军面前连战连败,这无疑会鼓励鲜卑,让鲜卑大部以为有机可乘。
或许鲜卑大部也在犹豫,但魏国真的不做相关战备,给了鲜卑大部侥幸心理……这才是最糟糕的。
河北的战备工作由司马懿负责,这不需要操心太多。
可就怕汉军乘火打劫,派兵侵扰黄河防线。这也是需要守备的,需要讨论、研究的是……到底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才能稳住防线,又能最大化节约物力。
侍中刘晔表态:“此生死存亡之际,当全力以赴,不可留有丝毫侥幸。”
同坐的裴潜反对:“河北休养十年,如全力备战,未战而民疲,势难持久。应用力三分于边塞,三分于平原,四分留守以作接应。”
辛毗也持反对意见:“陛下,我黄河有水师大舰。布于延津,观敌举动,必有奇效。”
田信、马超第一次出宛口时,就让魏军意识到河北的危机。
当时已经有了放弃中原、中原被打烂的决心……关羽襄樊战役取得大捷时,魏人就有了相关的备案。
在田信北出宛口时,魏国就开始着手修建新的造船基地,以方便黄河运输,以及封锁。
现在有两个造船基地,一个在洛阳、河内之间的小平津、孟津,专司战船制造;另一个由河东郡守赵俨负责,专司运船制造。
两处造船基地分工明确,现在汉军兼并吴军后,依旧没有成规模的战舰,长江流域的战舰也很难转运到黄河一线来。
所以目前造船方面呈现战略优势,如果今后运用得当,自能挡住汉军强攻。
就因数量不多的战舰,自延津下游开始的河段,已经被魏军水师封锁,真正的封锁。
汉军也无意进行无意义消耗,在南岸没有驻军,只在近岸地区修筑烽火台,进行警戒。
曹丕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谁也不清楚盛夏时旱情能达到什么地步,这场旱情决定了鲜卑部族的应对措施;鲜卑这里产生内战、联盟相关的决议后,才会爆发边塞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