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并没有直接回答刘邦刚才问出的问题,而是再次反问道:“大王自己估计一下,在勇敢、凶悍、兵力多寡方面,大王有哪一样比项王强?”
刘邦沉吟了片刻,抬起头,很坦然的看着韩信,说道:“这些我都不如他。”
刘邦的回答让韩信感到非常满意,想要争霸天下,首先要对敌我态势有个清晰的认识,刘邦能够坦率的承认这些方面他不如项羽,说明了他对整体形势还是有个十分清晰的认识的。
“我也觉得大王在这些方面不如项王。”等到俩人面对面坐下后,韩信也不管刘邦受的了受不了,很坦率的说出了他的想法。
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刘邦的脸色变了变,却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的点了点头,对韩信说道:“还望大将军教我,如何用现有的实力与项羽争霸天下?”
韩信见刘邦问的真诚,也就不再卖关子,直截了当的说道:“以上几方面,大王虽然不如项羽,但项羽却也有十分严重的缺点。项王勇猛无比,若是发作起来,即便是有数千人,也无法拦阻的住。可是他的主观性很强,无法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一点从他分封时,只封了英布一人为王就可以看的出来。原本穆晨依照战功也有封王的资格,但他却为了节制英布而将穆晨封了个小小的蔡侯,从这点就能看出,他的勇猛不过是匹夫之勇!”
听到这里,刘邦略微感到受用了些,但是此时他却不好插话,只是对韩信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韩信见刘邦对他点头,继续说道:“项王在接见宾客的时候恭敬有礼,颇有贵族风范,不似大王这般丝毫不注重礼节。他总是刻意表现出他的仁爱,言语和态度也极其和气,。每当部属有疾病或伤痛缠身的时候,他常常会焦躁不安,甚至会流下心疼的眼泪;在行军途中,若是军粮不够,他还会把自己的口粮送给缺少粮食的部属。按道理说,他这样做,是很得人心的,但是他却在部属有功应该封爵加赏时十分犹豫,表现的极为吝啬,已经刻好的印绶捏在手力把玩许久,直到磨去了棱角还不舍得授予该被封赏的人,像他这样的个性,不过就是妇人之仁,根本不值得提倡。”
韩信对项羽做出“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评价虽然客观也真实,但里面多少还带着些个人感情的因素。
过去韩信在项羽帐下,只不过是个执戟郎,官微职小碌碌无为,他也曾多次主动向项羽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但每次都被项羽驳的体无完肤,更不用说是采纳他的建议了。
相比于在项羽帐下,如今刘邦能够破格封没有丝毫战功的他做大将军,还能坐在这里兴致盎然的倾听他的观点,态度诚恳的向他询问策略,这使韩信大为感动,在情感上也就更倾向于刘邦。
刘邦没有说话,依然满脸诚挚的看着韩信,等他继续把话说下去。
韩信接着说道:“除了以上两点,项王还犯了很多策略上的严重错误,这些错误一旦犯下,将无法弥补。项王称霸天下,使各路诸侯臣服,这只是表面上的优势,他放弃关中而选择回归江东,才是最致命的错误。关中之地积蓄丰实、易守难攻,是作为称霸天下大本营最好的地方,可他却放弃了在关中称霸,反倒选择回归彭城,这只能说明他没有全局性眼光,对天下局势的掌握也不够敏锐,仅这一点,他便失去了地利。”
韩信在分析项羽的时候,刘邦始终没有说话,只是满脸诚挚的坐在他的对面望着他,仔细的聆听着他所说的每一句话。
“在秦朝灭亡之后,他背弃怀王之约,将怀王架空,改称义帝,在戏亭分封诸侯,而且封王的标准完全依照他自己的喜恶,缺乏领袖风范,势必会造成许多人对分封结果不服,在那时就已经为局势动荡埋下了伏笔,如今田荣、陈馀起兵反楚已经说明了问题。不仅如此,他还驱逐各国原来的国君,任用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将领顶替,又将义帝迁往江南。楚军所到之处无不遭到破坏,除了楚地之外,其他地方的百姓对他并不亲善,表面上对他恭敬,只不过是惧怕他的威势罢了。他的这种作风,虽名为天下霸主,其实反倒是大失人心,只要我们进入关中,他目前的优势很容易转变为劣势,这样看来,他又已经失去了人和。”韩信说的这番话,其实并不客观,项羽在戏亭分封中,所封的十八个王,只有英布是他手下的大将,其余的全都是各路诸侯和有功的将军,分封相对的来说还是公平和公正的。
在韩信之前,包括张良在内,从来没有人为刘邦分析过项羽的弱点,韩信的分析,仿佛一只拨云见日的大手,为刘邦拨开眼前的迷雾,让他看见一片光明的前景,他顿时感到精神抖擞、信心百倍,也完全接纳了韩信的见解。
分析完项羽的劣势之后,韩信接着对刘邦说道:“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大事的三大要素,项羽已经失去了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大王若是想与他对抗,就要采取完全相反的策略。”
刘邦想要从韩信这里知道的,就是该如何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与项羽相抗衡,他听到这里,连忙长跪起身,满脸期待的看着韩信,对韩信说道:“大将军,我该如何去做,还请大将军明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