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振华笑道:“这可是属于典型的引进消化吸收项目,不是正符合那一派的观点吗?而且引进发动机和整机生产线这么大的事情,不出国考察个十七八回,怎么能定得下来?有这个看得见的好处和名正言顺的理由,您还怕那些人不帮您说话?”
“可是,这样的话,停研派是乐了,继研派怎们办?你虽然给继研派戴了一大堆高帽子,他们也没捞着实际的好处啊?该饿肚子的还是要饿肚子,他们不会支持吧?”
“不会不会,谭振华摆手道,因为,我们还准备启动“BAC”和“斯贝”民用版的国产化进程啊!
刚开始引进的“BAC”当然是SKD的套件,初期以纯组装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学习到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质量控制以及验收标准,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产业工人,也让我们的技术人员学习到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
接着呢我们就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在适当的时间节点,逐步提高零部件的国产化率,最终,我们实现全部国产化。
而且,在一边国产化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对这个机型进行发展和改造,以适应更多的需求,这些,都是需要高举“继研”旗帜的那些人努力去做的,您说说,他们怎么会没活干,怎么会饿肚子?”
郭蓉玮沉咛片刻问道:“你的这几条说的虽然不错,在部里讨论估计说得过去,不过,这么大的事情,部里也只有建议权,想要说服真正能拍板的大领导,光这几条,恐怕还不够吧?”。
谭振华正色答道:“那当然是不够的,大领导看的更是宏观发展,而不只是一架飞机、几个亿的投资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还要加上几个砝码。”
“哦?还有,那你快说。”
“无非就是这么几条,第一要强调,我们引进这个飞机,没有违反自力更生的原则,而是本着“引进——消化——吸收——进口替代——出口替代”的过程和原则,逐步推进实现的,这个和当年接受苏俄156项工业援助从而打下我们华夏重工业的基础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么,引进这架飞机,不但可以填补国内空白,而且同时可以使我国的民航客机不再完全受制于人。
我可不相信,我们华夏和西方的亲密关系能持续一辈子,那些资本家都是翻脸比翻书还快的主,他们现在对我们不错,也不过是因为北边的苏俄给他们的压力太大,想拉上我们一起扛雷罢了,一旦苏俄有了什么闪失,他们绝对会一脚把我们蹬开,当年巴铁不就是吃了这种亏,都差点灭国了吗?我想长老们的政治智慧还是靠得住的。
第三么,基于我们国家现在的工业基础,搞出这架飞机还是有一定把握的,毕竟它属于西方60年代的技术,机体也就是一架“H-6”的大小,我们现有的加工设备应付起来还是可以的。
而且,在仿制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制造和管理经验,逐步推进国产化进程,同时也锻炼了队伍,为我们将来搞更大、更好的飞机打下了基础。
第四么,就是这个飞机原本就是不列颠的,那按他们的要求生产出来以后,他总不好意思不给适航证吧?不列颠能给,欧洲的其他几个大国比如汉斯和高卢,也应该能给吧?不列颠和米国那得算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戚,应该也问题不大吧?
这适航证拿到手,国际市场的大门可就开了缝了,按我的预计,如果咱们造出来的这飞机如果足够便宜的话,广大的第三世界会有众多的需求,现在我们投下去的钱,到时候说不定能翻几倍挣回来,卖飞机可比卖衬衫挣钱速度爽快多了。”
郭蓉玮笑骂道:“你这前三条听起来还靠谱,挺象回事,不过这第四条么,就像你宋老师说的一样,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