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六年,天子于睢阳皇宫漪澜殿内遇刺身亡,天下大哀,北方正在混战的三大诸侯各自止戈,陈默率兵退回洛阳,曹操领兵回睢阳,而袁绍也暂时停下了剿灭境内叛贼的步伐,三军缟素,以示对天子遭遇不幸的哀悼。
在此之后,袁绍命韩猛继续率部平叛,自身则星夜赶回邺城,与众人商议如何应对眼下变局,不过数日,便选拥立刘和为新天子,定都邺城。
刘和乃已故幽州牧刘虞之子,当初刘虞出任幽州牧,刘和则留在朝中做侍中,后来李郭乱朝,刘协密令刘和逃离长安,前往幽州请刘虞出兵迎奉天子,在当时刘协心中,外人终究不如自家人靠得住。
当时陈默尚未得函谷关,刘和只能走武关绕道去往幽州,途经汝南时,被袁术扣留,并致书刘虞,要跟刘虞一同出兵,当时公孙瓒和刘虞尚未反目,公孙瓒制止刘虞出兵却被刘虞拒绝,公孙瓒担心袁术知道自己曾阻止刘虞,先派其弟公孙越去见袁术,并暗中与袁术联合,吞了刘虞人马,公孙瓒和刘虞之仇,也是自此开始明面化。
刘和也是倒霉,好不容易从袁术那里出逃,却又被袁绍扣住,再然后,公孙瓒杀刘虞,刘和也就彻底无家可归,在袁绍覆灭公孙瓒之后,便顺势留在了冀州,也不出仕,事实上,就算他出仕,地位也很尴尬,毕竟袁绍名为一方诸侯,但实际上跟冀州皇帝也没什么区别,虽然没有明面上做过什么,但在事实上却在不断削弱大汉在河北的影响力。
实际上不只是袁绍如此,诸侯除了刘表、刘焉之外,几乎都在这么做,像关中大兴,关中百姓只知陈默而不知天子,曹操、孙策、袁术乃至刘表、刘焉治下也都是差不多的情况,也因此,汉室宗亲,除了在刘表、刘焉治下还能有些地位,在其余诸侯治下,地位都是比较尴尬的。
刘和也不愿意受那怪异气氛,是以虽然留在了冀州,却并未出仕。
而刘和本身能力也不怎么样,所以袁绍对刘和的态度,也就是可有可无。
但现在刘协突然驾崩,曹操以往握在手中的大义没了,袁绍自然希望新天子能在自己手中,事实上,以前他就想过改立刘虞为帝,只是被刘虞严词拒绝之后,曹操又迎回天子,他也没理由再立新天子,现在却是有机会了,刘和可不只是汉室宗亲,也是正经的光武之后,其父刘虞更是名满天下,刘协一死,刘虞这一支是现今有名望的汉室宗亲中,最有资格继承正统的一脉,否则当年袁绍也不会想要拥立刘虞了。
如今刘虞虽死,但刘和就在自己治下,拥立刘和成为新帝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这一次三大诸侯之中,袁绍反应可说是最快的,陈默、曹操不是不想,而是这个阶段,他们二人各自回去之后,便立刻将弑君之名望对方头上扣,同时也是将这次的恶果尽量消除。
曹操回到睢阳之后,立刻下令撤去荀彧、曹昂、曹洪等人的官爵,不管如何,天子是在他们的看管下被害,就算安抚那些世家豪族,也必须处置这三人。
当然,官爵虽然撤了,但该管什么还管什么,荀彧、曹洪可说是曹操的左膀右臂,而曹昂也是曹操默认的接班人,自然不可能真的直接扔了。
忙完这些,又安抚群臣之后,曹操便开始让荀彧专门负责将弑君之名扣在陈默头上,而事实上,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但这件事跟陈默脱不开关系,也不算冤枉了他。
至于拥立新帝,曹操这边的汉室宗亲倒是不少,刘晔就是不错的人选,但此人才智极高,而且人脉也颇广,有佐世之才,若立此人为帝,恐怕难以控制,而刘晔一直以来也十分低调,发生这件事之后,便立刻称病不出,谢绝见客,显然也无意帝位。
但除了刘晔之外,睢阳宗亲虽然不少,但合适的却不好选,刘协的死,也影响着曹操对汉室的态度,刘协不死,虽然天下诸侯割据,但却无人敢称王称帝,但现在刘协一死,袁绍火速拥立刘和继位,陈默那边,恐怕也会迅速推举一位新帝继位,接下来,恐怕就是帝王时代了。
原本掌握在曹操手中的大义名分将荡然无存,这天下不只将出现几个朝廷,所以这件事上,曹操不能等,在仔细选拔,又与朝臣商议之后,从睢阳的一众宗亲之中选出刘威作为新帝。
刘威乃沛献王刘辅之后,皇室族谱中有清晰地记载,血统纯正,而且也有名望,只是身世坎坷了一些,其父在前年病死,一直都是朝廷出钱养的,年纪……八岁,但胜在血统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