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屋>科幻未来>从大周开始> 第 272章 朝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272章 朝议(1 / 2)

原本该庄严肃穆的太和殿,此刻恍若化为了喧闹的菜市口,两帮人马皆是据理力争,一个个都面红耳赤的。

支持的一方例举出来的例子就多了,元祐帝在位四十一年,执政三十三年,为国为民所建立的功勋,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便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可反对的一方呢?对于元祐帝的功绩他们自然也表示肯定,可就是抓着兖王叛乱的痛脚就不放了,咬死都不肯松口,死活就是不同意把元祐帝的庙号定为‘仁’字!

这些个朝臣们一个个都是饱读诗书的,引经据典不过是信手拈来罢了。

起初永安帝和曹太后以为不过是如往常的奏对一样,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并不怎么稀奇。

可拖着拖着,这事儿不但没有半点解决的意思,那些个言官朝臣们反而愈发放肆了,满朝文武,连同韩大相公在内,都被指责了一遍,说他们未能及时规劝先帝,才导致了逆王之乱的发生,没有尽到为人臣子的本分云云。

这一下子永安帝和曹太后坐不住了,若是这事儿再演变下去,岂非就要牵连到他们头上去了。

于是乎原本在朝事上有些许分歧的曹太后和永安帝再一次携手合作,正式表明自己的态度,朝中那些反对的声音也逐渐消失。

这才将元祐帝的庙号定了下来,为‘周仁宗’!

庙号之后便是谥号,这一次永安帝和曹太后学精了,把两个大相公和六部尚书召了过去,在御书房里头就把事情给定了下来。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长长的一大串,又是官家和太后还有两位大相公以及六部尚书共同商议出来的,而且谥号不同于庙号,再加上上次庙号的事情,这一次群臣们没有再反对,而是同意了这个谥号。

先帝的事情办得差不多了,然后就轮到当今官家的亲爹了,也就是那位已经故去了的舒王,赵宗全的生身父亲。

关于这个问题的商讨,也注定了永安帝赵宗全和曹太后的分道扬镳。

有朝臣上奏,追封先舒王,可怎么追封,这里头可有讲究了。

首先在礼法上,赵宗全已然过继到了先帝和曹太后的名下,成了他们的继子,然后才被册立成了储君? 才能名正言顺的在元祐帝过世之后? 接掌帝位。

不论是在寻常百姓家中,还在那些个世家大族里头? 凡是过继之后的子嗣? 原先的父母都不再是父母,继父和继母才是正头的父母? 平日里就算是遇上了,也要依着继父和继母的关系来称呼原先的父母。

意思就是除了身体里的所流的鲜血是原先父母所给的? 过继之后的子嗣所有的东西? 都和原先的父母没有半个铜板的关系。

便是原先父母以后的生老病死,过继的子嗣也可以不用理会,没有人会说他半句不是,原先的父母也没有资格再要求过继的子嗣做这做那的。

这便是礼法。

如今的永安帝? 昔日的禹州团练赵宗全? 如今他的父亲只有一个,就是已经过世了的元祐帝,他的母亲也只有一个,就是如今坐镇朝堂,垂帘听政? 执掌玉玺的曹太后。

而先舒王就只能是舒王,先舒王妃就只能是舒王妃。

若是按照礼法? 就该是这个样子。

可永安帝是皇帝啊,是一国之君? 九五之尊。

所谓的礼法,不过是上位者用来制约下位者的手段罢了。

若非是他的意思? 底下的臣子又岂敢在朝堂之上? 当着曹太后的面把这事儿提了出来。

朝臣之中? 以韩大相公为首的几个大员都没有第一时间表态,反倒是都察院的那些御史和谏议大夫第一时间就跳出来反对。

其中,尤以齐衡这个太后一党的新晋谏议大夫跳的最欢,脑袋最铁,这家伙抓着礼法不放,冲锋在最前面,完全将一个愣头青的呆傻和莽撞发挥到了极致。

都察院和太后一党的官员们也乐得把这个傻乎乎的愣头青推到最前面,让他冲锋陷阵,吸引永安帝一党的火力。

这样的话,就算是日后太后退了下去,永安帝掌握了大权,他们也不至于被永安帝记恨,从而受到打压。

能够在汴京城里做官做到现在的,又有几个是蠢人?那些个刚正不阿,一心为公,全无半点私心的直臣又有几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