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屋>历史军事>变明> 第四百四十三章吏治改革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四十三章吏治改革下(1 / 2)

并且要知道,吏治改革,任重道远。

而且现在的大明,开国近三百年来,吏治方面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也就是官场各种贪污腐化盛行,甚至一些原本属于潜规则的东西,都能堂而皇之的出现了……就好像此时盛行的‘常例’。

所谓的常例,是各级官吏敲诈勒索下级官员,损害黎民百姓利益,包括侵占国家财产的一种总称,也就是他们为了维持体面生活的需要,想出各种可以做手脚的名目。

具体来说诸如小民夏秋二季纳税的时候,明明只需要交一斗谷子的正税,结果却需要缴纳一斗二升!而多出来的即为火耗,也就是所谓的常例,可是上缴户部的,依然是一斗,这多缴纳的这些利益,就被各级官吏侵吞了。

又或者再举一例,例如当初毛文龙的东江镇存在的时候,如果朝廷给他的军饷,一年核定是一百万两的话,那么这一百万两从户部的官仓提出之后,就开始层层‘瘦身’。

然后等到最后到了毛文龙手里之后,一百万两只剩下了六十万两,只能拿到六成左右(甚至这六成里面,都还有折色本色之分)。

而这在官场上的俗称就是‘漂没’——就是说这些东西路上遇到意外,损失掉了,没了,其实这也是常例的一种,不过克扣的对象从下面的小民变成了边镇官兵罢了,

只是,这样的做法却对整个国家都产生了非常坏的影响!就以这一百万两饷银来说,等到了毛文龙手里之后,只剩下六十万两了,那么他会怎么办呢?既然你们上面都会克扣,他不会吗?

于是在接下来的下发过程中,继续层层克扣,这样最终到了那些小兵手里的时候,一般只能拿到五成,甚至更少!

而这样一来,明末的军队没有战斗力,也就很好理解了,要知道这些可都是职业军人,把脑袋挂在裤腰里的危险职业!可是现在呢?连这样的卖命钱都要克扣?所以明末的军队军无战意,遇敌即溃,乃至最后亡国灭种,被区区一个关外蛮夷灭亡,也就很好理解了。

(当然举的这个例子中,毛文龙还算是个不错的武官,东江镇的地理位置也比较差,所以克扣的应该没有这么多,不过还是可以从中看出这个问题)

甚至再多说一句,所谓的常例,不仅损害了百姓和国家的利益,它还是一把双刃剑,同时还腐蚀了一众官员。

举例来说,一个十年苦读,新鲜出炉的新科进士,授官之后本来雄心勃勃的想做出一番事业的,可是等到进入了官场这个大染缸之后,又有几个能保持初心的呢?

你敢不收常例?不收就是得罪同僚,收了就是不复本心,而面对这样的考验,最终又有几人能抗拒呢?最后不过是变成了天下乌鸦一般黑。甚至真的有某个异类的话,敢不收的话,那么他的下场也一定会非常凄惨!

就好像正德年间,有一个县令到某地上任,然后此人确实廉洁,也确实异类,不愿意收受常例,结果怎么样呢?他被手下和其他属官联手暗害了!至于理由也很简单,这是断他们的财路啊!你都不收了他们怎么收?所以自然要取你的小命了!

所以面对这样的严重腐化,一片黑暗,杨山芦以前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过现在嘛……自然是要辣手改革了!革除五省境内一切常例!彻底根除这一毒瘤!

当然,杨山芦革除了这些常例之后,并不是说不想让这些官员们活下去,让他们过如同苦行僧的生活,类似海瑞的生活。

毕竟他还是很清楚的,按照后世某位学者所说的,你养了一条看家护院的大狼狗,但是每天只给它喝一碗稀粥,那就不要怪它出去偷鸡摸羊了。

所以杨山芦在革除了常例之后,同时还是双管齐下的,大幅度提高了俸禄水平!

也就是他制定的新规则是,不论五省内各级官员,上至巡抚,下至负责问小民收税的攒典,他们的俸禄都是按照原来的水准,一律提高三倍!

除此之外,每年还有政绩考核一次,考核好的另外还有物质奖励!(约占全年总收入的一半)而通过这样的手段,就能确保他们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了……因为这个俸禄提升比例还是很大的。

例如按照杨山芦的计算,就以一个和老百姓接触最多的七品县令来说,他的俸禄提高三倍之后,就不必依靠各种灰色收入,贪污受贿,也能过上比较舒适的生活,

甚至其中一些比较优秀的县令,年终考核优秀的,还能拿到年终奖励……只要老老实实当官为民,勤勤恳恳做事,除了三倍的俸禄之外,还能再多拿半年的收入?这样他们就更加有动力了。

而这样一来,所谓高薪养廉,有了这样的制度保证,到时候谁再敢贪污受贿的话,就完全不必客气了……都保证你优厚的生活了,你还要贪污受贿?还要向劳苦大众伸手?那就必须要拿下你了!并且其他人还说不出半个不字!

所以说杨山芦这一增一减之间,非常的妙,可以说从根子上解决了吏治的问题。除此之外,改革吏治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是改革的还有不少,例如对于官员的作休时间,杨山芦还引入了后世的休假制度。

就好像现在,还是受了朱元璋的遗祸,此时官员的待遇非常之差,包括他制定的官员作休制度也是非常苛刻的,甚至比之前的元朝还差,1年到头只有3天的假期,分别是春节,冬至,和皇帝的生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