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9章(1 / 2)

荀宁呢,觉得爷爷肯定会把这个给荀晓晓,心里有些不忿,大声说,他将来要做一个和这一模一样的飞机,不,还要做的更好。

荀晓晓呢,只是说想坐着这个飞机去美国。

爷爷很生气的把荀晓晓教训了一顿,把那个模型给了荀宁。

对于爷爷对家里孩子的态度,荀宁说没有埋怨是不可能的。可是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增多,他虽然还是无法接受爷爷的做法,但可以想明白了。

爷爷心里孙子和孙女是不一样的,孙子必须去拼去闯,去建功立业。将来他们兄弟是要和别人去竞争的,那就要从小严格教养,不许有一丝一毫的娇惯。

现在想来,当时妈妈教他音乐,绘画,爷爷心里是不乐意的,不喜欢的。爷爷不喜欢男孩子去学那些‘软趴趴’的东西。

这也是荀宁一次次回忆他的少年时光才得出来的结论。

但对孙女呢,爷爷的态度则是正好相反的,孙女只需要健健康康的长大,家里给相看一个值得托付的丈夫,找个清闲的工作,比如唱唱歌,跳跳舞,有事儿找丈夫,丈夫不行找兄弟,然后这一辈子,就这么安安稳稳的过去了。

也正因如此,他对荀晓晓的态度格外的宽容,因为爷爷对荀晓晓几乎没有要求,就是有,也只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道德的要求,比如爱国。

其实爷爷对思思也是一样的态度,只是思思听话懂事,她不像荀晓晓,喜欢得寸进尺。

当然,思思和荀晓晓也是有区别的,而这个区别则是因为大伯牺牲了,思思有妈妈照顾,荀晓晓却没有爸爸。

爷爷其实不止一次的说过,希望荀晓晓长大接大伯母的班,去图书馆当个管理员或者去新华书店卖书。

希望思思可以接妈妈的班,在文工团当个演员,唱唱歌跳跳舞弹弹琴。

但他对荀宁荀新天荀晓晨的盼望就高得多,每次看部队内部的报纸,表扬一些有贡献的军人,爷爷都说希望将来在上面看到他们兄弟的名字。

甚至在蘑菇弹爆炸成功的时候,爷爷还和荀宁说,就算荀宁将来做不出这么厉害的事业,也不能差太多了。

现在的荀宁已经慢慢的了解爷爷的想法了,他懂了爷爷的想法,虽然心里不赞同,但至少,对他来说,爷爷是爱着他这个孙儿的。

他也想过,如果将来有一天见面了,他会和爷爷说一说他的想法,说一说他小时候的委屈。

可是现在,爷爷去世了。

他再没有机会见他一面了,甚至连送别都做不到。

泪眼中,荀宁仿佛又看到小时候,爷爷教育他们,好男儿当保家卫国,方不负此生。

他一直记着这句话,也一直以此为目标。

乔娇娇再次收到荀宁回信的时候,已经是入冬了,这些天乔娇娇一直很担心荀宁,现在终于收到回信,心里石头可算是落地了。

她拆开信,荀宁先和她道歉,说没有按时回信对不起,又写了一些倾诉的话。

看着荀宁的信,乔娇娇觉得自己心也抓的难受。

七五年新年一过,刚开学,才去学校,就被老师叫到办公室,问她:“乔娇娇,你最近去你们艺术团了吗?”

“没啊,我今儿下午去。”

“行,你下午去了,然后先别回家,再回来学校一趟。”

乔娇娇被老师这话弄得是满头雾水:“怎么啦老师?”

“没事儿没事儿。”

见乔娇娇不信,老师好笑的说:“先去上课吧,是好事儿,反正你先去艺术团看看,如果艺术团什么都没说,就回学校,总是能轮到你的。”

见老师这么神秘,把乔娇娇的好奇心也给勾引起来了。

中午回家,她吃饭吃的心不在焉的,吕静说她:“好好吃饭,想什么呢。”

乔娇娇几下扒拉的碗里的饭,放下碗:“爸,妈,向阳,向红,你们快吃,吃完我去洗碗。”

“你这孩子急什么呀,这才十二点半多,还没一点呢。”

“我想早点儿去青少年宫。”

“怎么了,这是过年歇了几天,又闲不住了?”

乔娇娇吃了午饭,收拾了碗筷,早早就去了青少年宫,老师一见她,说:“乔娇娇,今儿来的挺早的,来我办公室吧,有事儿找你。”

乔娇娇乖巧跟着张老师进屋,一进门,张老师先问:“娇娇,上午上学的时候你们老师有没有找你说什么呀?”

乔娇娇没忍住笑了:“张老师您怎么也这么问啊,早上我班主任也这么问。”

“你们班主任这是在打探消息呢,对了,你是在一中念高中吧?”

“对,我去年初中毕业升的一中。”

“唉,平时觉得一中挺好的,现在就有些可惜了。一中的学生各个爸妈……”

觉得自己这么说不合适,张老师换了个词:“各个爸妈要求严格,都优秀的很。”

乔娇娇知道张老师原本打算说什么,一中很多学生都是有背景的,一中是看成绩的,但也不仅仅是看成绩。

因为一中离着省委市委的家属院近,还有人民医院的家属楼,制衣厂的家属楼。

这片的孩子都是直接上一中的,可以说一中百分之七十的学生都是附近的,家境最好的就是曾红日那种,最差的也是制衣厂工人的子女,比如魏江魏婷都是上的一中。

像乔娇娇乔向红,她们完全是成绩好,乔娇娇是全市第三,乔向红是全市十二。乔娇娇还有特长,大小也算个名人。

张老师又说:“算了算了,你们学校那是人才济济,你不一定能排到前头。还是咱们团里把这个名额给你吧。”

乔娇娇有些紧张。

“为了举行抗日战争胜利三十周年,首都青少年艺术团要排练一个千人的大节目。演员全都得是中学生,大部分的小演员从首都挑,当然其他各个城市也都是可以推荐合适的学生去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