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风云人物
英雄从不远离战火硝烟,那是令他荣耀现世的一场残酷仪式;英雄更不惧后世评说,谁笑,谁骂,谁赞,又怎能如他一般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如他一般纵横沙场快意恩仇?在纷纭变幻的历史潮流中,泰国涌现出的五位英雄人物令人印象深刻:兰甘亨大帝一战成名,纳腊萱大帝开疆拓土,达信大帝逆袭复国,马古大帝推进改革,朱拉隆功缔造现代泰国……五大帝功勋彪炳光照千秋,当历史的烟云散去,他们的英雄故事已被铭记在心。
兰甘亨大帝:泰文创制者
泰国历史上的五大帝尤为令人景仰,他们是素可泰王朝的兰甘亨大帝、大城王朝的纳腊萱大帝、吞武里王朝的达信大帝、曼谷王朝的马古大帝和朱拉隆功大帝。作为一位贤明之君,兰甘亨大帝不仅引领素可泰王朝迈入黄金时期,还亲自创立统一的文字,为泰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勇敢而伟大的君主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人们对于这位伟大的国王了解甚少,连具体的出生年代也不知晓,只能从零星遗迹中去触摸那段遥远的历史。
1238年,两大泰族首领结成联盟,赶走了素可泰地区的高棉帝国(后来的柬埔寨)太守,建起了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素可泰王朝。
兰甘亨的父亲成为该王朝的第一代国王,这位国王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早年夭折,顺利长大的两个儿子,一个是班孟,另一个就是兰甘亨。兰甘亨19岁的时候,跟随父亲率军出征功德城,功德城的君主沙木槎调兵遣将,将对方打得大败而逃。看到己方士兵如潮水般败退,年少气盛的兰甘亨驱赶着战象,无畏地冲向敌阵。奔逃中的将士们大受鼓舞,立刻调转矛头重振士气,跟随年轻的少主一路杀入敌阵。
兰甘亨大帝雕像
战场局势瞬间扭转,本来落荒而逃的进攻者个个变成神勇之士,奋力拼杀势不可挡。最终,这场战争大获全胜。兰甘亨的父亲完全没有料到,儿子竟是天生一员勇将,便为他取名甘亨,即勇敢之意,后人称其坤·兰甘亨。在梵文中,“兰”是“伟大”之意,“坤·兰甘亨”即为“勇敢而伟大的君主”。
勇敢而伟大的兰甘亨大帝受到了国民的爱戴与敬仰。
◎发明统一的泰文
1257年,父亲离世后,哥哥班孟成为素可泰王朝的第二代国王,他让弟弟管辖一座名为西萨特恰纳莱的城市。大约20年过去,班孟去世,兰甘亨继位,成为素可泰王朝的第三代国王。
从当年的功德城一战,便可看出兰甘亨具有军事领袖之风范。成为第三代国王以后,他的军事才能大有用武之地,将素可泰王朝的版图扩大至西到缅甸、东到老挝、南及马来半岛。与此同时,兰甘亨也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从锡兰引入小乘佛教;极力赞助推广铜雕和陶瓷艺术;颁布有关土地所有权和财产继承权的法律,该法律后来被视为泰国最早的成文法典;执行鼓励生产、予民生息的经济政策,使素可泰王朝出现空前的繁荣景象,缔造了历史上“幸福的黎明”。
这位国王对于后世的最大贡献在于延续了泰国的民族文化。他积极吸引外来文化的精华,将流行于素可泰地区的巴利文、高棉文加以融合改造,于1283年创制独特统一的泰文字母,泰国现今沿用的文字便由它演变而来。
据说在1317年,兰甘亨猝然葬身于宋加洛河的急流之中,他的死因一直是个谜。人们对这位大帝的了解大多来自于1292年所立的一块古老石碑,在石碑文字中他被描述成一位睿智慈爱的领袖。
开疆拓土的纳腊萱大帝
大城王国前后持续了417年,统治势力一度北达兰纳王国,南至马来半岛的六坤,东进老挝的琅勃拉邦,西抵丹那沙林,形成了泰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最大版图。
◎王子曾是人质
14世纪中期,乌通王创立了大城王国(即阿瑜陀耶王国)。在其后两个世纪里,这个王国虽然小战不断,但总体来说,国内时局相对平稳。16世纪中期,来自南方的缅甸王莽应龙率领军队悍然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大城王国的实际操控者——权臣坦马罗阇选择了投降。接着,他被缅甸王扶植成一个傀儡国王,并交出两个儿子作为人质前往缅甸,这两个人质是哥哥“黑王子”帕那莱和弟弟“白王子”厄迦陀沙律。几年过去,坦马罗阇又向莽应龙献出自己的女儿,方才换得两个儿子回国。
纳腊萱大帝的雕像
“黑王子”帕那莱回国后改名纳腊萱,暗中操练兵马积蓄实力。16世纪80年代,缅甸王莽应龙去世,儿子莽应里继位,父子王权更迭之时,缅甸国内爆发了一场内乱。借着这个机会,纳腊萱于1584年趁机宣布脱离缅甸,恢复大城王国的独立主权。缅王莽应里怒不可遏,在1584年和1586年两次发兵入侵。可是,这支征伐军两次均未能如愿,最后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军回国。
◎一场象战决胜负
1590年,坦马罗阇去世,纳腊萱正式继位,由“黑王子”荣升为“黑帝”,成为新一任大城国王。在其后三年里,缅军曾两次来伐,第一次败退回国,第二次两军交战于廓沙拉。
廓沙拉之战充满了戏剧性,据说战争进行到紧要关头之时,纳腊萱的战象失去控制,直直冲入缅军阵营之中。此时,缅甸太子帕玛哈乌拔拉正骑着战象站在一片树荫下。纳腊萱身陷重围已无退路,索性向对方言语相激发出挑战。在全军将士面前,堂堂太子哪肯失去颜面?于是,两位首领乘着战象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结果,缅甸太子被纳腊萱一刀劈下当场战死。主帅一死,缅军顿时阵脚大乱,大批人马四散而逃。纳腊萱指挥全军奋勇追击,顺利取得了胜利。廓沙拉之战发生在1593年1月18日,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战争,泰国人民把1月18日定为建军节。
经此一战,大城王国彻底扭转战局。勇武的黑帝挥师而上连连用兵,先迅速攻占大片土地,接着将柬埔寨收为附属国,而后从缅甸手中夺取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土地。大城王国的疆土得到了极大扩张,整个泰国历史上的一张最大版图正在形成。
1605年,纳腊萱再次亲征缅甸,不料在途中身染重疾,溘然离世。为了纪念这位拯救国家开疆拓土的伟大领袖,人们建起了多座宫殿、佛寺、炮台,还将那场经典象战刻成精美的浮雕。泰国国徽上也留有纳腊萱大帝的鲜明印记,在红色大鹏鸟背部蹲坐的守护神就是他的象征。
人们敬仰于纳腊萱大帝的丰功伟绩,精心打造了很多公鸡雕像摆放在大帝雕像的周围,以示敬慕和美好的祝愿。
郑信王的传奇
在泰国历史上,吞武里王朝虽然只是昙花一现,缔造者郑信却光芒万丈。为了纪念这位国家命运的拯救者,人们将其列入泰国五大帝之列,尊称为郑信王、达信大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青年时期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文武双全的救国者
郑信的父亲郑镛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他本是广东澄海区富里乡人,年少放荡不羁四处闯荡,后来辗转进入暹罗的大城,创下一番庞大的家业,并娶了一位暹罗女子为妻。1734年,两人育有一子郑信。
气势不凡的郑信王雕像
郑信在很小的时候即拜暹罗的财政大臣耶高里克为义父,从少年到青年时期,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熟练掌握各种佛典与泰文、巴利文、中文、印度文、缅文等,并被义父送入宫廷里担任国王侍卫,深受国王宠信。他不但自己会编写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而且精通律志、兵法和骑术,善使各种武器,堪称一位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
1767年,缅军悍然发起一系列猛攻,大城王国沦亡。郑信带了五百官兵突出重围夺路而逃,一直退到了家乡罗永。此时,中国的清政府为了牵制缅军,大力支持郑信,使其兵员迅速增至五千人。郑信率领这五千兵马攻城略地,迅速成为暹罗东部的首领。
◎横遭厄运的复国者
缅军攻陷大城以后,只留将军素基和两千人马镇守,另一名将军镇守吞武里,大部队全部回国。郑信率军杀来,先占领吞武里,再攻取大城,缅甸两名将军全部阵亡。仅仅用了七个月,他便夺回沦陷的国都,随后又迁都吞武里,逐一收复失地,彻底拯救了即将败亡的国家。此时,缅军因与清军屡屡交战,国力渐渐衰弱,无力再犯暹罗,只好匆匆结束了这场战争。
郑信王墓每年都会有很多泰国本地人和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敬拜和参观。
郑信麾下有两名兄弟将领,哥哥彼昭耶却克里,弟弟马哈蒙特里。在这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里,两兄弟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得郑信赏识。后来,在郑信的授意下,哥哥彼昭耶却克里留守泰国与老挝、缅甸交界的边境,弟弟被封为苏拉司王子,远征柬埔寨。
1782年,将军山加武里起了谋反之心,煽动一帮贵族欲夺王位,郑信答应让位退入寺院。彼昭耶却克里闻讯后立刻率军返回,将山加武里等人制服,接着又马上宣布自立为王,号称拉玛一世。此时的郑信已经削发为僧,但他还是未能逃过劫数,被夺位掌权的彼昭耶却克里及贵族们下令处死,死时年仅48岁。
郑信王虽然横遭厄运,但在历代史学家的眼里,他是统一全泰功勋卓著的复国者,也是第一个在海外当国王的华裔。为了表达景仰之情,人们相继在中国和泰国为其建起了纪念碑、雕像与墓地。1998年,泰国的诗琳通公主还专程前往广东澄海区拜谒郑信的衣冠冢。
郑信王的传说
也有一些史学家认为,在郑信的最后一段生命时光里另有蹊跷之事。这位大帝的身边有两位美丽的妃子,听说妃子与侍卫有染,他便将二人处死。事后,郑信发现两位妃子系被诬告,心里痛悔不已竟至疯癫。看到国王因此而荒废政事,大臣们心怀怨愤,继而引发了夺位之争。
改革者马古大帝
你可能没听说过马古大帝,但一定知道有一部电影叫《安娜与国王》。香港巨星周润发在影片里出演的“国王”,其原型就是泰国的马古大帝。马古又译蒙固,在泰语里意为“王冠”,他是曼谷王朝的第四代国王,即拉玛四世,是泰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者。
◎从游僧到改革者
马古于1804年出生,十二岁时即被父亲委任为武装力量总司令,是泰国王位的第一继承人。二十岁那一年他出家为僧,可是刚刚过去半个月,父亲拉玛二世便溘然去世。异母兄弟喃格劳借此机会登上王位,史称拉玛三世。当时,不少王公大臣劝其还俗夺回王位,但是马古为了避免局势动荡干脆一心向佛,做了27年的和尚。为僧期间,他巡游世界各地,在西方国家广泛学习拉丁文、英语和天文学知识。
马古大帝黄金雕像
1851年,拉玛三世去世,马古继承王位,史称拉玛四世。此后一段时期里,西方的英法两国大肆侵扰东方,暹罗屡次遭到威胁。1861年,马古大帝打算向美国赠送一对大象,遂邀林肯总统的捕象船入国。但是林肯总统在复函中表示:“美国正在发展机械化,不需要大象做劳动力。”这句话深深刺激了邀请者,马古在心生敬意的同时,开始致力于国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