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回事?”
绥阳急声问道:“是谁又敲响陈情鼓。”
“有一个男子自称钱若清,乃是当年浙直总督钱森的独子,手中有当年郑樊在钱塘搜刮百姓,秘密交付给西南都指挥佥事赵传,让其冒充义军,嫁祸宁王。”
绥阳一愣,扭头去看万岁。
万岁脸上近乎平静。
就在此时,原本已经消停的鼓声,再一次响起。
绥阳一颗心不知为何开始加快,咽了咽口水。
“万岁。”
另有侍卫匆匆而来,跪在地上,声音都在颤抖。
“安相,安相穿着白衣敲响陈情鼓,请万岁彻查宁王一案。”
后世史书记载,雍兴二年春,三月而陈情三次,宁王案起,血流成河,朝野焕然。
作者有话要说:每次一去医院就头疼,到底什么毛病,绝望
第89章
郑樊入宫时像是早已预料到这一切,看到殿下下跪两人时神色不变,只是行礼后也跟着跪在下面。
虎首拐杖倒放在地上,栩栩如生的眼睛怒目圆睁,看向雕梁画柱的穹顶,不威自怒。
谢延脸上早已没有喜怒,只剩下诡异的平静之色。
“钱家告你设计宁王案,制造义军污蔑宁王谋反。”谢延开口,冷静质问着。
郑樊跪在上,脖颈低垂,花白的头发带着老年的暮气。
“微臣不知此事,也不知道钱家为何如此控诉,此事恐有误会。”他喘着气,一口气颤颤巍巍地说着。
“依钱家所言,当年就任钱塘水军千户的赵传借着江南泛滥的倭寇之患,囤积大量兵器,又借着你的名义去江南侵占学田,囤积大量银两。”谢延沉吟片刻后,直接说道。
“这微臣属实不知,只是宁王案时赵传已经去了贵州的安南卫。”郑樊慢慢吞吞说道,“而且中间可隔了一段日子。”
“他在浙江囤积兵器银钱,到了贵州又恰恰立功,再则当年赵传长兵奇袭,七日路程被急行到三日,本就疑点重重。”钱若清立马反驳道,“但若是本来就是西南,倒也说得过去。”
钱若清跪在正中的位置,有条不紊地继续解释道。
“万岁可知,当朝八百里加急乃是最快的传信速度,如今自云南八百里加急跑到京城,需要三日,但这个时间是需要至少跑死三匹千里好马,若是中途不换人,传令员敲响京城大门时便会吐血而亡,若是中途替换三个传令兵,那三人皆需修养至少半年。”
谢延听得仔细,眉心紧皱。
“且是单人就要这么大的代价,那若是军队疾行更是不能完成,军队是为了打仗,不可能损耗军力来进行疾行。”
“万岁可知,斥候在军中素有急旋风之称,便是如此贵阳到云南也要翻山越岭,需一夜一日的时间,军队若是派出轻装出行的前锋,每日行走不过两百里,再是迅速也不过三百里,贵州屯军在山里,距离云南一千一百公里,期间还要绕过群山深河,三日时间穿过贵州,来到义军所在的玉溪山,简直是天方夜谭。”
“那是赵传的本事。”郑樊慢条斯理地说着,神色巍然不动,甚至有些悲天悯人,看透世事的深沉。
“他虽是我主考那年上来的进士,可也算是天子门生,对我比之常人稍微亲近一些,是因为他那科举前几日刚得知丧父消息,银钱又被偷了,我资助他几块银两,让他寄回家用来下葬老父,难道也要被拿来攻讦吗。”
他掀了掀眼皮,露出一双波澜不惊,深沉年迈的瞳仁,目光扫过钱若清,最后落在最上方的幼帝身上。
“老臣,问心无愧啊。”
殿内一片寂静,香炉上的白色烟雾在空中微微散开,很快就消失在飘满日光的屋内。
人人都说郑樊是大奸臣,把持三朝超纲,手下党羽众多,却都忘记这位在大周政坛屹立三十年不倒的首辅也是自底层读书人一步步走上来的,一手馆阁体和草字被明宗盛赞多年,对于诗词戏曲的造诣更是登峰造极,深得宪宗喜爱。
他说起话来总是慢条斯理,有理有据,丝毫没有因为年迈而乱了分寸,沉痛哀悼,历尽沧桑,总是能一下说到别人的心坎里去。
谢延原本紧抿的眉心果真跟着松了下来。
“阁老起来吧,绥阳,赐座。”他叹了一口气,低声说道。
郑樊颤颤巍巍地谢恩,扶着绥阳的手,微微一笑:“多谢绥禀笔了。”
绥阳今日早上入职司礼监,故而如此一说。
“客气。”他不卑不亢,低声说道。
郑樊捏着手中的兽首拐杖,手指摩挲着花纹,一如既往地沉默坐在一侧。
郑樊入仕至今遭遇过无数次巨大危机,最严重那年是周生和明笙连手给他制造的,那一次他都已经自请辞官,可到最后还不是临危反击,拉了周生下马,反败为胜。
哪怕他今年已经七十高龄,哪怕他看上去已经毫无攻击力,可所有人都在警惕畏惧这只沉睡的老虎。
钱若清眉心紧皱:“可那批不曾上档案的铁器却是不争的事实,那批义军的武器我父亲曾去西南时意外得到,正是当年抗击倭寇才有的长刀。”
钱若清自袖中掏出一张纸,递了上去。
“万岁请看,抗击倭寇多为海战,武器以瘦长尖为主,要的就是隔船刺人,或者沙滩上比拼,但西南一地多沼泽藤蔓,树木繁多,刀具以粗短宽为主。”
绥阳接过纸张,送到谢延案前。
“这是两地武器差别,万岁若是不信,可以去问询问兵部。”
“钱森找来的刀具在哪?”谢延仔细研究一番后,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