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口的调整是在交战前就大致估算好了。按照之前制造出来的水平吊锤尺,战前的不少次实际测试制造出的木制瞄准装置大致判断好距离之后,炮口的角度就早已在木制瞄准套筒上对准并锁定了方向。固定标准的装药也早就准备好了。
为了防止不同批次的火药性能差距太大,实践中萧轩也总结出了混用不同地方、不同来源的火药制成定装药包。这样既能够避免火药偶尔威力奇大带来的炸膛---或者说在炸膛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提高装药标准,也尽可能的提高了攻击抛射的精度。
为了弹丸散布太大,这些日子以来萧轩亲自动员了不少辅营人手制造不同批次的“标准化铅弹”轻霰弹基本在六七钱左右,重霰弹则统一为六七两上下。实际上,大多数霰弹都是轻霰弹。
处于被包围的态势,原本炮击对射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对方可以有机会更有效的展开侧射斜射,而己方则要攻击对手的横阵。取得杀伤效果的难度实际上更大。魏应嘉也因此觉得这一仗应该没有什么意外。
然而:从测距到弹丸乃至平日里实射测试的种种用心,还有最大限度的干预火炮炸膛的风险并采取种种让炮手披甲和利用工事,乃至人员防护和工事上的种种纪律与用心。这一切带来的效果却远远超出了态势带来的加成。
当萧轩所掌握的十六门大将军炮及九门昼夜轮班赶制的新制铜炮一共二十五门重炮以两倍此时代标准装药开火的时候,同样将至少一万枚六钱多重量的二十克左右轻霰弹几乎在相差不过几秒内的同一时间猛烈的发射了出去。
与对手的炮击不同之处在于:透支炸膛风险带来的开炮至少把弹丸加速到了估算半倍音速左右的速度,更为低伸的弹道在落入敌群的时候也拥有更大的投影面积命中率。
在百步左右距离上威力仍然有百余焦耳的铅弹虽然无法威胁盾甲目标,却可以让那些没有有效防护的对手不论是手腿或者身上哪一个部位中弹,都会大概率的入肉见血并迅速丧失战斗力。
更巧妙的是当速度增加到明显超越强弩速度的六七钱弹丸在这御马监之外的秋季大多很坚硬的地面上的时候,还往往形成颇有杀伤力的溅射和跳弹。
炮击的目标,在开炮之前就锁定了那些盾甲防护齐全,将旗高立,或者炮车云集的地方。因此首轮命中敌群的至少数百枚弹丸也仅仅只杀伤了七十多人而已。可这七十多人超过一半都是各营精锐或者火炮炮手,一下就让操作火炮的上千名炮手的士气迅速萎靡了下来
高效的首轮猛烈开火并没有很快的持续,而是停滞了一段时间,很多敌方官兵似乎觉得炮击的危险平息下来的时候再一次从车阵中探出了头。然而这一次,萧轩冒险以实弹加双倍强装药展开攻击的炮声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