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即便鬼子的飞行员能够及时想到,也未必就能利用这一新技术保住性命,因为飞机速度越快,燃油的消耗速度也就越是惊人,全速飞行时飞机的燃油消耗速度就要比巡航速度加快好几倍,更不要说是喷水加力之后了。以日机本就所剩不多的燃油,哪儿经得起这样的消耗?
速度较快的护航战斗机都不容易甩掉敌机,相对慢得多的轰炸机就更难逃掉了,而中方的飞行员们却是越打越有经验,发现鬼子要拼命就游斗拖时间,敌人要跑就全速追击,将日军的飞行员恶心得够呛。虽然中国空军飞机性能不如敌人,飞行员的素质也因为不断的扩编而明显下滑,但在这种远比历史上伦敦空战时英国空军都更加有利的局面下,却依然足以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而那些加入空军不久的菜鸟飞行员们也借此狂刷经验,而得以迅速地成熟起来。
与之相反,日军陆航海航的纵深攻击却连遭重挫,而更要命的是,日机是在敌后作战,因此飞机被击落后飞行员几乎肯定会被中国人俘虏或者击毙,损失率因而大增。也正因为这样,在这十数次大小不一的战斗中,本来各方面都处于劣势的锦州飞行团若以永久性减员人数来算,跟鬼子的交换比几乎达到了1:10,这实在是令国人振奋的辉煌战绩......
意识到锦州飞行团的巨大威胁后,日本航空部队立即将矛头对准了锦州这个原本就被作为重要攻击目标的战略要地,而锦州的机场更是他们首先攻击的目标,原因很简单,能够将敌机消灭在地面上,就绝不要让它们有飞起来的机会。
然而,日军机群试图摧毁锦州的机场的多次空袭却无不碰得头破血流,随着更加先进的雷达装备部队,日机想要偷袭几乎全无可能,因此他们次次都是同时对上已经升空迎战的锦州飞行团和早就严阵以待的解放军第二高射炮师,纵然日军航空部队已经逐渐掌握了大编队协调指挥的难题,却依然很难讨到便宜。
更令鬼子吐血的是,即使他们成功地对锦州机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锦州机场依靠着早就准备好的巨型压路机,修到勉强能用的地步也只需要一两天的时间,须知历史上美军机场被日军战列舰的巨炮轰过之后,也是用这一招在一两天时间内就修复到可以再次起降飞机的程度,战列舰的巨炮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是航空炸弹了......
当然,严格来说,日军的航空部队也不能说全无收获,在经历了这一次次的挫折之后,日本人也同样充分意识到了压路机的作用,而特意从美国引进了相关技术,这同时又大大提升了日本在重型机械制造方面的技术水平。
此外,德国人虽然再次拒绝了日本求购近炸引信技术的要求,但日军优秀的飞行员们却还是在实战中摸索出了一套可以降低近炸引信威胁的战术,那就是在距离较远处先散开队形,直到与攻击目标的距离拉近到5公里之内才相对聚拢起来组成战斗队形。
虽然即使如此,近炸引信高射炮的作战效能依然要比装了定高引信或者定时引信的老式炮弹强了2-4倍,而且这种战术对飞行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敌方有飞机起飞拦截的时候,但比起之前恐怖的提升幅度已经好了太多。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或许鬼子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的这种战术同样影响了炮瞄雷达的实战效果(目前的炮瞄雷达还不能引导高射炮对单架飞机进行点射,这也是小口径高射炮依然主要依靠例如陀螺瞄准具这样的光学观瞄仪器的主要原因。),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大口径高射炮的命中率几乎降低到了原来的五分之一,否则若只是单纯地限制近炸引信的作用,考虑到这种战术所需付出的代价,未必就有多么划算......
虽然日本不能说是一无所获,但锦州上空的较量最终还是中国人获得了胜利,在十多天的激战中,锦州防空力量不但成功地捍卫了锦州空域,还给予日军航空部队以沉重的打击,虽然因为日本那已经几乎达到月产一千架飞机的可怕产能而始终没法撼动日军在整个东北战场的制空权,但毕竟还是开辟出了一条类似历史上抗美援朝期间“米格走廊”的狭小优势空域,大大减少了后勤线上的损失,这自然令东北解放军本就对后勤补给要求较小的百万轻步兵如虎添翼......
抛下“累赘”的重装部队之后,东北百万解放军的战术很快就恢复了以往的灵活多变,虽然在断绝补给的前提下即便是完全的轻步兵部队也只能坚持作战最多一个星期,但别忘了东北可是中国人自己的土地,再加上当初老抗联和现在的南满纵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即便是在南满的农村地区,也大多成为了解放区或者游击区,因此只要放手发动群众,不愁得不到支持。加之东北地广人稀、物产丰富,现在又不是隆冬腊月,因此食物完全就可以就地解决很大一部分。当然严格来说,其实是当地群众将自己的存粮给部队,然后他们自己去打野味挖野菜熬到收获季节,毕竟现在解放军已经是大兵团作战的正规军了,战斗任务始终都是要放到第一位的......
超过五十万解放军从不同的方向插入南满沦陷区的纵深地带后,东北的战局顿时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虽然依靠增补朝鲜、台湾的新兵以及国内的娃娃兵入伍,关东军的总兵力已经迅速恢复到七十万之众,可是战斗力却因此愈发下滑。结果,在明明有大量飞机助战、炮火也重新占据了上风的有利条件下,日军在“内线”的几次野战中却连遭重挫,短短半个月内竟然损失了十万余人,消息传回后日本国内一片哀鸿。而这个时候,装甲第一军重建后又再次出任军长的筱冢义男却主动向军部提出要率军到东北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