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一种由蚊子传染给人的寄生虫类传染病。虐原虫先是感染了蚊子, 让蚊子的嘴上有了的毒,然后蚊子又去吸了人血, 就将寄生虫给传染到人身上了。】
胤礽不懂什么叫做疟疾, 小美用最浅显的语言来为胤礽进行科普解释。
既然是蚊子传播的传染病,那么多发于蚊子多的地方,沿海、沿河地区空气湿润, 湿润潮湿的环境则容易生蚊虫。
目前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在于黑水虻可以有效的抑制蚊虫产生的“毒性”, 可是那也是用来预防,而非治疗。
【大清有自古以来记录在医书上的疟疾治疗方法, 主要是针对得了疟疾以后的症状。人会发冷、打寒颤, 发高烧等等, 严重者会因为高烧导致各种并发性疾病。所以, 针对表浅的症状, 中草药有良好的治愈效果, 这些都治本不治根,以至于得了疟疾的人经常会复发,抵抗力一低就会复发。】
胤礽可舍不得姚启圣这样金灿灿的珍惜人物是在蚊子造成的寄生虫传染病上, 盯着小美问, 也是急病乱投医, 无奈之举。
【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 尤其针对严重的恶性疟疾, 古籍之中有记载青蒿治疗疟疾, 但是这是一种无效治疗, 因为青蒿之中根本就没有青蒿素。】
【提取出来青蒿素,可以有效在四个小时内杀死98%的寄生虫哦!这是一位名字叫做屠呦呦的伟大研究者发现的,可是……以大清目前的提取技术而言, 做不到从别的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素。】
小美给胤礽科普时尽量说得详细, 一切都是为了解决燃眉之急,救下姚启圣的命,那么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提升提取技术,最后再研究提取青蒿素显然不现实。
最终,小美以资料库中的信息告诉胤礽。
【据搜索关键字,小美从资料库中搜寻到有关治疗疟疾的药物盛产于美洲。】
胤礽:……
造船去美洲取药,那更加不可能了。
“完了完了,姚大人要芳魂永逝了。”
【大朋友先听小美说完,大清造船去美洲显然不可能,但是早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就已经开始了对美洲的殖民掠夺了。】
小美又一次给胤礽放了世界地图,这一回比上一次见过的更加详细。
【美洲有一种叫树,叫做金鸡纳树,它全身上下,从树根到树皮都有治疗疟疾的作用,能够杀死70%的寄生虫哦!西方来的国家掠夺走了这一种金鸡纳树,将它制造成可以治疗疟疾的药物,去掠夺殖民过美洲的国家来的人,每一位传教士的手中都随身带有这种药物。】
经过小美的科普,胤礽率先想到了去找南怀仁。
南怀仁很遗憾地告诉胤礽:“微臣来大清已经几十年了,身边并没有带有这种药物。”
但是如果胤礽需要,南怀仁可以传信给他身后的耶稣会,请耶稣会的其他传教士通过海船将药送到大清来,这已经是最快的方法了,时间大约需要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
胤礽感到有些着急,一、两个月的时间,姚启圣能坚持到那个时候吗?
他又问小美:南师傅可信吗?
也许是从小就将自己定义为大清国内人,而从国外来者的西方传教士被他定义为大清国外人,胤礽对来他们这儿的传教士始终带有一定的警惕心。即使南怀仁表现得无害,可是他在游记之中用了一种对大清的称呼“鞑靼”,这个称呼足以说明,南怀仁虽在大清做官,却并未归心大清。
【对于送药治疗姚启圣,南怀仁是非常积极的,有了姚启圣在,西方通往大清的海上商路才会更快畅通,而他若拿来救命良药,则于身后的比利时耶稣会集团利益有莫大好处。大清虽然是关海禁的状态,但海的另一边一直在寻求通往东方的商路。原先的海上霸主是西班牙、葡萄牙两大国,此后后来居上的则有英格兰、法兰克、荷兰等一直都在挑战旧的殖民霸主地位。】
小美教给胤礽的知识,是康熙所不知道的空白领域,大清的海禁时间太久,久到了大清对外面无知,也令外面对大清想入非非。
【姚启圣与施琅攻下台湾,令在其背后支持的英格兰、东瀛人皆不敢轻举妄动,对待台湾窥视已久的荷兰也因此而忌惮起来,相信再只要大清开放海禁,他们这些国家必定会争先恐后派遣使者来大清。所以大朋友的思路是没有错的,大清需要强大实力的海军,需要改进火炮与火器。】
小美对海禁这一政策是万分唾弃的,尽管前几年海禁是为了抵抗郑成功势力,所带来的后果影响弊端也太大了。
【可不能再因为害怕孩子被欺负,就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见人了,孩子得长大起来,靠自己才不会被欺负。家外面的小朋友在互相交流、玩耍、斗气,这是不可避免已经发生的事实,开海禁关闭国门,则是一种蒙上自己眼睛,假装欺骗自己外面没有小朋友的自我蒙蔽心态。时间久了,人家小朋友会唱歌跳舞、打架斗殴,身上穿时髦衣服,关在家里的小朋友就只会原先会有的东西,穿着土得掉渣的衣服。】
胤礽苦思冥想,生怕姚启圣就这么没了。
胤礽向南怀仁提出,希望他提出向汗阿玛献药,有汗阿玛答应先开放部分港口,这样能尽快将那金鸡纳树所做的药给运来。
南怀仁一口应下了。
至于其他的,胤礽也做不了什么,这个时候就特别伤感于自己年岁还小,人力有所不及,肚里墨水太少,学习到的知识太少,以至于事到临头,想不出办法来解决。
康熙派出的太医院判所采用方子,来自于《肘后备急方》,以青蒿为主药,然其见效甚微。
为了解除姚启圣的高热状态,又以《伤寒论》中所记的“柴胡桂姜汤”,解表驱邪,加常山截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