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开封府坐牢

关灯
护眼
第 73 章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三具干尸的皮肤皆呈现黑褐色皮革样化, 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自然形成这样的干尸至少要在六个月以上的时间。三具干尸身上的衣服比较旧, 但跟干尸比起来, 衣裳的腐旧程度并不太够,虽然是旧衣,但更像是平常穿的不要的衣裳穿在了干尸身上, 跟干尸的情况相较而言, 就有些太‘崭新’了。

三具干尸在胸前、面部和头顶部分都有明显的血迹,虽然血迹已经干涸, 但呈现较明显的鲜红色, 这血迹显然是近期形成, 比较新鲜, 也与干尸形成的时间并不相符。崔桃还检查了血迹所在的地方, 对应干尸的部位并不存在伤口。

干尸的整个尸身的软组织都已经干缩变硬, 重量大概仅剩原体重的十分之一。披头散发,发上无任何饰物,因为干尸在缩水变干的过程中就会变小, 故此原本的衣物挂在其身上, 应该是松垮的。

但这三具干尸下半身的衣物则是非常紧实地系好固定住了, 所以没有出现在被晾晒的时候部分衣物出现松垮脱落的现象。性别系两男一女, 因为没有明显外伤, 尸体干化得比较厉害, 所暂时无法确定致死原因。因为技术手段有限, 等尸体运回尸房后细查,可能也未必会知晓。

这时,李远将他了解到的情况回禀给韩琦和崔桃。

宅子的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妻, 闻山泉和唐氏。二人有一子, 今年已有二十三岁,人却有些傻,智若四五岁的孩子。

今天恰逢天贶节,一大早唐氏便想在门口两棵大柳树之间拉起一根晾衣绳,打算把家里的衣裳拿出来晒一晒。但绳子只绑了一头,她就听儿子吵吵闹闹喊着饿了,唐氏就先忙活着做饭去了。

唐氏的丈夫闻山泉在酒铺厨房做活儿,一大早就要赶去做事,一日三餐从来不在家吃,所以这家里头只有唐氏和闻大郎两个人。

唐氏饭做一半的时候,就听见门口传来尖叫声,邻居喊着她家挂着死人。唐氏跑出去查看,便见自家门口的晾衣绳上挂了三具身上沾血的恐怖干尸,而自己的傻儿子正站在干尸前面傻笑。唐氏吓得立刻晕死过去了,还是邻居罗大娘打发儿子罗大郎去报了官。

之后就是军巡铺得到消息,率先封锁现场,通知了王钊、李远等人,韩琦和崔桃随后也得知了消息,赶来这里。

如今唐氏还在院中晕着,闻大郎正跪在唐氏身边,哭喊着叫娘。因为院门口挂着三具干尸,没人敢进去管他们母子俩。

王钊抵达现场时,唐氏就醒了,但吓得手脚发软动弹不得。闻大郎虽然人傻,却格外护着母亲,不许任何人靠近。王钊见唐氏没大事儿,就不强押着闻大郎了,反正大夫也没来。这人受惊之后他们也不敢随便挪动,就随着他们母子如此了。

这会儿崔桃初步验尸完毕,尸体也从大门口搬走了,王钊就请崔桃帮忙查看一下唐氏的情况。

闻大郎立刻护住自己的母亲,满脸戒备地瞪着崔桃。王钊二话不说,就命俩衙役将闻大郎押住。

唐氏眼睁睁看着,眼泪直往下流,她张嘴哼哼两声,想说什么却没说出来。

崔桃简单查看唐氏的情况后,发现问题不大,就地给她施针之后,又开了一剂压惊汤,命人去抓药,然后就把唐氏搀扶起来。

唐氏这才发现自己似乎能动了,抽泣着给崔桃道谢。

闻大郎也不知哪儿来得蛮力,挣脱了衙役的押解,扑到唐氏身边,紧紧抱住了唐氏的胳膊。

李远这时将询问来的证词告知韩琦,没有人注意到这三具干尸是谁挂在上面。大家瞧见的时候,只看到闻大郎乐颠颠地站在干尸前头拍手笑。

崔桃打量闻大郎两眼,问他:“门口那三件衣服可是你挂出来的?”

崔桃故意没说是干尸,而是用了‘三件衣服’。

闻大郎怕生地躲在唐氏身后,畏惧地瞄着崔桃。

唐氏还有些受惊没缓和过来,但还是配合着崔桃,用颤抖的嗓音问闻大郎是否如此。

闻大郎点了点头。

“我的天!你这混账,怎么能挂干尸在咱们家门口!”唐氏气得再度大哭。

“唐娘子不必过于激动,这事儿有蹊跷,我看他连干尸是什么都分不清楚。”崔桃道。

经崔桃这么一提醒,唐氏反应过来 ,连连点头,跟崔桃解释这孩子是真的很傻。

“是是是,我瞧见他的时候,他还对干尸拍手笑呢,真不知那东西是什么有多恐怖。”唐氏纳闷道,“只是我不明白,这不过是做两道菜的工夫,他怎么就弄了三具干尸出来!”

崔桃环顾这宅子里的情况,院子里有一木推车,边上凌乱堆放着坛子、簸箕等物,十分杂乱,还没有进行分类收放。那厢还有木柴散乱堆在墙角,但数量并不多。崔桃又透过窗户看到屋里的布置也不算整齐。

“刚搬进这宅子不久?”崔桃问。

唐氏愣了下,回头看一眼自家乱糟糟的屋子,不大好意思地对崔桃道:“确实,刚搬来三日,还有很多东西没收拾完呢。加之还有他闹腾,总在旁捣乱,我收拾得就更慢了。”

宅子是普通的三间房布局,正房和东西厢房。厨房则在正房和西厢房的边角处,不算大。对应的正房和东厢房的边角处也有一个小屋子,被用作杂物房。

崔桃轻声问闻大郎:“你是从哪儿找的那三件衣服,帮你阿娘晒上了?”

闻大郎还是有些害怕地看着崔桃,不大敢说话。

崔桃想起来自己身上还有一包自制的话梅,本是打算拿给韩琦品尝的,如今便拿出来先给闻大郎尝了两颗,等他吃了嘴馋了,便哄他带自己去找干尸原本所在的地方,就把一整包都给他。

别瞧这闻大郎智力似乎只有四五岁,对外人的防备心却很重,也很依赖他娘唐氏。便是他吃了崔桃给的甜蜜蜜的话梅,他馋得不行,还是犹豫不想受崔桃的引诱。不过最终当崔桃把那一包话梅送到他鼻子边儿的时候,他忍不住了,抢走那包话梅,就转身跑向杂物房的方向。

崔桃就跟着闻大郎一块走。

闻大郎并没有进杂物房,而是绕到了杂物房的后面,扒开地上的稻草,露出一块带把手的木板子来。

抓住把手,把木板子一掀开,发现里面竟是一个地窖。

“这地方竟然有地窖?我竟不知道!”唐氏惊讶不已。

地窖不深,其实只有到成年人肩膀那么高,跳下去后要猫着腰走,门开着的时候,光鲜也不算太暗。

王钊和李远率先跳下去后,搜查了地窖的情况。

地窖里比较空,没太多别的东西,只找到了几件破衣裳,三个粗麻布袋子和三个应该是用来系麻袋的绳子。

崔桃发现那几件破衣裳不仅上面还粘着沙土,布料还有些糟了,稍一撕就破。相较于三具干尸现在身上所着的‘结实’衣物,这几件糟了的衣物反而更像是干尸们身上原本该穿的衣服。

像闻大郎这样的孩子,能把三具干尸身上的衣服穿得那样妥帖,有些不大可能。

崔桃就向唐氏证实。

唐氏应承道:“是如此,平常都是我给他穿衣服,他自己一个人便会穿得乱糟糟的,衣带都系不整齐。”

唐氏便问闻大郎细节,他是如何跳进了这个地窖,又是如何搬运三具干尸。

“嗯……娘做饭,想给娘晒晒衣服!”闻大郎揪着唐氏的袖子,眼巴巴地看着唐氏。他从大家的表情中能够感觉到,自己好像又犯了什么错了,大家都在怪他,可是他又不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他好委屈。

崔桃先向唐氏确认一下那三具干尸身上的衣物是否属于他们家的。

唐氏摇头,“家里人的衣服都是我来洗,每一件我都清楚,他们身上的衣服没一件是我家的。”

“搬家后这三日,你一直在家?”崔桃再问。

唐氏一边点头,一边拉住闻大郎,不让他乱动乱跑。

“这刚搬家有很多地方需要收拾,再说养一个他这样的孩子,我只能在家待着,做不得别的事儿。”

再瞧闻大郎如今拽着自己的衣袖,竟还闹着要去玩儿的模样,唐氏不禁面色犯愁,连连叹气。

“便是说他们身上的衣服并非闻大郎所换,是另有人给三具干尸换了衣裳,还往他们的身上泼了血。”崔桃对韩琦道,“三具干尸应该在他们搬家之前,应该就已经在地窖之中了。”

“更换衣物,故意泼血,像是有人意图用拿干尸来吓人。”韩琦推敲道。

崔桃点头,“我也这么觉得。这地窖的环境还不足以形成干尸,那三个麻袋很可能是用来装三具干尸的,应该是从别处转移而来。”

崔桃随即跟韩琦解释了在自然情况下形成干尸条件,在炎热干燥或完全密闭的条件下,尸体需要迅速脱水。

鉴于干尸原本的衣物上粘有沙土,崔桃觉得三具干尸应该是被葬在环境条件比较干燥炎热的沙土之下。一般都是荒漠之类的地方,才满足这样的环境条件。汴京地界,自然情况下的环境是不满足这些条件的。

如今首要应当查明的是,是谁将这三具干尸挪到了地窖里存放,并给干尸更衣,身上还洒了血。

唐氏连忙表示她真的什么都不知情,“、我房里的东西还没拾掇利索呢,根本不知道这宅子后面还有个地窖,买房子的时候却也没人告知这里有地窖。”

唐氏接着告知崔桃,她们是从一位灯笼铺的掌柜手里购得这座宅子。那房主举家搬迁江南,说是就剩这一处房舍没有处置,因为急售所以价格便宜,当天议定价格之后,便过了地契,就去衙门缴税过户了。

凡在汴京购房定居者都会有户帖,因为就是最近发生的交易,王钊迅速就查到了这宅子以前房主的户帖,姓薛名艾,确系曾在京开过灯笼铺,于两个月前就将灯笼铺转手了。还查得他名下曾有八间民宅,在这两个月内,其余的宅子都已经出手转让了,确实只剩下闻家所住的这间宅子最后一个出售。

“原房主在你们购房前可住在这?”崔桃问。

唐氏摇头,“这宅子应该是空置有一段日子了。我们来看房的时候,门上和窗台上四处都落着灰,屋子里都是空的,连一样家具都没有。”

李远等人去查问了薛艾曾经的邻居,薛艾的家人早在两个月前就动身,先搬迁去了江南。薛艾自己留京负责处理产业,这两个月他一直住在好友李子明家中。

据李子明供述,薛艾在处理完最后一间宅子之后,便于第二日,也就是前日,离京前往江南。李子明并不清楚闻家如今所住的这座宅子是否有地窖,也从未听薛艾提起过。不过李子明表示,薛艾说过,他自住一间最大的宅子,其余七间宅子都租出去,所以闻家所购的这间宅子在此之前应该一直是租给别人住的。

崔桃:“这宅子薛艾买了七年,若一直租给别人住,也不排除是租户挖了地窖,而他并不知情。”

这前租户也并不难找,问了隔壁邻居罗大娘,便得知原住在这里的住户是孙氏夫妻,共一家七口,上有父母,下有俩孩子,另还有妻弟一起住。

“那夫妻俩在州桥夜市卖莲子羹,他家莲子羹所用的羹汤可讲究了。”罗大娘道。

一听州桥夜市,崔桃的眼睛就比平常亮,饶有兴致地问罗大娘这其中到底有什么讲究。

“且不说这莲子羹里放了多少不同的配料叫滋味不同了。只羹汤的汤底就分了很多种,有用稻叶煮得的,竹叶煮的,茶叶煮的,还有用浆水煮的。这其中浆水的卖得最好,我们也爱吃,时常他们这买上一大碗!”

罗大娘随即感慨,可惜他们一家子搬走一个多月了,不过州桥夜市的生意还做着,以后她们想吃只能多走路去夜市才能买到了。

“这夏天的时候可还有冰镇的?”崔桃问。

罗大娘连忙点头,“有有有!不过这带冰的就贵了,也跟那些卖冰雪冷元子的摊贩一样,要特意花钱去冰库买来,每次都算计着买,买多了怕白花钱,买少了又怕少挣钱。”

崔桃恍然点点头,跟罗大娘道了谢后,便跟韩琦回禀,这地窖八成是孙氏夫妻一家挖来用于暂时储冰所用。原房主薛艾很可能不知情,所以在卖房子的时候也没有告知,闻家人刚买完房子还在忙着布置,也没注意到,倒是让闲来无事贪玩的闻大郎给发现了。

“我瞧他今天可能还不是第一次发现,早见着了。今天因见唐氏要晒衣服,寻思着那地窖里的衣服不见光,肯定更需要晒,便扛了出来。他有一身蛮力,干尸份量又轻,于他而言倒不算难。所以才会有两道菜的工夫,三具干尸就被那样快地晾在门口的情况。”

韩琦略略点头,赞同崔桃的推敲。

崔桃打量一眼韩琦,发现他正站在树下,人安安静静的,也不知在想什么,不过却因姿容不俗倒成一景了。可惜的这是案发现场,客流量不够大,不然崔桃觉得自己在他前面支个摊子喊着合照收费,都能小赚一笔了。

其实像这种案子,推官级别的人物可以不必抵达现场,自当是先由他们这些小喽啰调查,他完全可以休假完毕之后再过问。

韩琦其实难得有一天休息日,往日他每天都很忙。

“倒怪我的疏忽了,不该让六郎来。这边我都可以,六郎就该趁着过节在家好好休息,做点让自己开心的趣事就好了。”

“正在做,”韩琦目光安静而柔和地看崔桃,“等你忙完。”

把韩琦的话完整补全之后,内容就是:‘等你忙完’就正是让我觉得开心的趣事。

崔桃心脏咚地快跳一下,缓缓吸口气。这飞速进化的情话水平,简直太厉害了,说得隐晦却让你回甘无穷,越琢磨越有味儿。

“想吃莲子羹。”

听完罗大娘的介绍之后,本来就饿着肚子的崔桃,岂可能不被勾起吃的欲望?回想自己逛州桥夜市的时候,只顾着吃那些新鲜少见的美食,像这种听起来比较普通的莲子羹,倒是暂时被她给略过了。

“以后品尝美食当不分轩轾,公平对待每一样拥有特别名字或普通名字的食物。”崔桃不忘深刻地检讨了自己一下。

本来仪态清清冷冷的韩琦,忽听崔桃这话,忍不住笑了一声,瞬间灿烂过高阳。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