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屋>幻想奇缘>拖油瓶只想种田> 亲兄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亲兄弟(2 / 2)

不过,虽然没有说出口,他心里最感激的还是表姐俞善。

表姐不仅出谋划策,帮他们母子俩彻底摆脱了赌鬼父亲柳永寿,还给了他们安身之处。

如今,母亲手里有卖房子还债剩下的十两银子当积蓄,心里就有了底气;每个月替糖水铺做工,还能再挣一份工钱。

就连他每天教乡邻们识字、认数,表姐每个月也给补贴六百文,这两份工钱加在一起,母子俩手头宽裕不少。

吃住都由表姐接济,又有稳定的进项,如此,柳和昶才有信心能负担得起重新入学堂的钱——哪怕心知这些钱是表姐特意找由头发到他们手上的。

不仅如此,有了这每天教书的情分在,他和母亲很快被村里人所接纳。

所有人见了他都是笑脸相迎,甚至笑称一声“小先生”,见面都客气的很,也没有谁当面给母亲难堪,故意提起和离之事说难听的话。

柳和昶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所以,他一定要和俞信一起,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可能报答那些善意的恩情。

当晚,小镜庄果然热热闹闹地吃了顿好的,庆祝柳和昶成功入学——当然,不是俞善主厨。

之后,每天早上钱多宝都架着骡车把俞信、柳和昶两人送到学堂,下晌又准时在学堂门口等着,接他们回来。

很快,村长俞怀安受县令大人召见,去了一趟县城,回来就找到俞善私底下详谈了一次。

于是很快就变成了,骡车每天早上在村口等着,村里几个在郑先生那里读书的人,都一起坐骡车上学,同进同出,不叫任何人落单,包括村长家的俞俭和三房的俞文智都是如此。

即便俞善没有跟大家收钱,算是免费接送,可俞文智心里还是不开心——不过是人人都有的待遇而已,不过是顺水人情!他们不坐,俞信和姓柳的也要坐,横竖都是走一趟,又不费什么。

俞善可顾不上探究这些小事,县里的糖水铺子又停业了——这些天,城中东西越来越贵,有闲心吃糖水的人也越来越少。

俞善也不放心再让到糖水铺做工的人冒险跑来跑去,干脆又挂了一张暂时歇业的牌子。

虽然俞善跟自己说,她只负责出主意,可还是忍不住时刻关注着县里对流民的处理。

杨绍光办事果然有一套,光是登记户籍一事,就可见县令大人做起事来,灵活变通,手段百出。

一开始衙门出了公告要登记户籍,哪怕在流民堆里再三敲锣宣告,还是有许多流民心怀疑惑,不敢去登记。

杨绍光一看来的人数寥寥,干脆又宣布,凡是来登记的,可以领一个杂面馒头。

这下可好,流民们几乎是争先恐后的抢着登记户籍,杨绍光干脆连开了十条队伍,不过两天功夫就把城外的流民们统计清楚,按其原本的户籍将人分开安置。

因为这样,城外还上演了许多意外重逢的戏码,流民们这才意识到此事对他们也有利,渐渐的不排斥衙门的号令,变得乖顺起来。

兵分两路,郭县尉依计划所言,逐一去城中大户那里游说,劝他们认捐修缮官路,进展也非常顺利,同时居然还有意外之喜。

往年为了积福,也为了博取善名,这些大户人家也会自己设粥棚,做出舍粥救助灾民的善举。

只是今年的情况格外不同,流民太多太容易生乱,一个不留神就要惹出大事情,谁家也不敢出城招祸。

不少大户见城外流民众多,也开始担心起自家的安危:万一流民太多,发生暴乱攻入城内,只靠那几个家丁护院是护不住自家的。

于是郭县尉游说完认捐之事,本来只想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谁知一开口化缘,居然收获颇丰,很是收到几批救命的粮食,使衙门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天之内,杨绍光风行雷厉地按户籍编出三十只抢收队,每只队伍一百人。

抢收队的人选得很均匀,执行得也很细致,保证登记在册的每一户流民,都至少有一人入选。

有些运气好一大家子逃出来的,能选上两、三个人进抢收队,只是和其他同乡一起编进了不同的队伍里,避免他们自家人抱团。

与此同时,全城铁匠铺一起赶工,终于赶在开镰之前,赶制出三千把镰刀,由差役们负责运送到田间地头,开始劳作就人手一把发下去,收了工再逐一收回。

管得虽然严格,却没有人抱怨。

流民们都知道这生的机会来得不容易,他们是上辈子行善积德才能遇到这样好的县令,给了他们一条活路走,又岂能不好好珍惜,非要去走那一条不见光的死路呢?

俞善还记得恰恰就是开始夏收的那一天,平溪村来了两只由百个流民组成的抢收队。

同时列着队,在亲人依依不舍目光下离开村庄的,是上百个被征召到石江堰服徭役的村民。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