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拖油瓶只想种田

关灯
护眼
鲁哥儿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鲁哥儿其实并不姓鲁, 他也不知道自己本来该姓什么,只知道自己还在襁褓中就被扔到一处破庙门口。

自有记忆以来, 他就是被寄居在破庙里的老乞丐, 用讨来的百家饭一口一口喂长大的,据老乞丐说,他的襁褓就是普普通通的棉布包, 上面没有特殊的花纹印记, 里头也没有留下什么字条交待他的生辰和姓氏。

于是,鲁哥儿就随老乞丐一起姓鲁, 一老一小以祖孙相称, 相依为命。

可惜好景不长, 鲁哥儿长到九岁上, 那年冬天特别冷, 老乞丐年老体弱没熬过去, 从此以后就只剩下鲁哥儿一个人。

要按说破亩附近的三教九流都跟老乞丐有些交情,少不得要照拂一下年幼的鲁哥儿,可这照顾得有点儿偏, 鲁哥儿别的没学会, 江湖黑话倒是学了几句, 跟三教九流的切口也对得上来。

而且, 他还跟着破庙附近的偷儿学了些傍身的手艺, 虽说还没出师, 可鲁哥儿是认认真真苦练过三年的, 基本功都齐活儿了,就在偷儿师傅都说可以下手一试的时候,得了, 城外河堤决口了, 大家一起逃难吧。

这一路上跌跌撞撞的,鲁哥儿不仅护住了平时在破庙附近活动的小乞丐们,还收下了几个跟家人走散了的小孩儿,就这样一路有惊无险地,一二十个孩子抱着团儿才活了下来。

鲁哥儿心知,他们这一群人里只有孩子不成,叫人一看就知道是软柿子。于是,他还有意找上几个孤身带着孩子的老人和女人,与他们同行。

这样至少乍一看,二三十个人里有六七个大人,一些大家族带着孩子出逃也就是这样了,好歹有个震慑,至少不会让人一看就起坏念头。

收麦子水稻的时候,鲁哥儿这一群孩子就靠捡麦穗、稻子,然后跟地的主家换粗粮饼子或是黑面馒吃。

现在夏收结束,白天他们领完衙门施的稀粥,一群人跟着修路的队伍到平溪村以后,马上结伴进山,只要找到能吃的东西,不分贵贱全都凑在一起,就地生火煮了,一人一碗,吃完了下晌再出山。

所有人都空着手,跟着修路的队伍回到县城外的营地,再去排队领上份例之内的第二碗稀粥。

这主意是鲁哥儿出的,眼下没什么比活命更重要,再好的东西,哪怕能卖再高的价钱,留在他们手里也保不住,不如全都吃下肚,用来保住一条小命的好。

也正是因为这样,不是没有人打过吃现成的,抢他们的主意,只不过这群孩子一看就身无长物,有两个用来煮东西吃的粗陶破罐子还豁着口,一看就不值什么钱,抢都没什么好抢的。

再加上石江县这边管得严,城外的营地是划片儿的,每一片都有当兵的一天到晚的站岗围着,营地里有什么争执打架的事,不论青红皂白全都抓去打板子。

那姓杨的县令还颁布了一系列极为严苛的政令,其中一条就是关于掠卖人口的,但凡抓到,杀无赦。

不得不说,这政令很及时地吓住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算动了坏心思的,也不敢在官兵的眼皮子底下把这些孩子抓走换钱。

有一天,一个孩子刚进山就被蛇咬了,鲁哥儿在平溪村附近活动了一二十天,早就知道这附近有个大夫,二话不说,背起那孩子就往古大夫呆着的别院跑。

俞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遇上鲁哥儿的。

古大夫在屋里给那孩子驱毒,十几个孩子围在小镜庄的别院门外,哭哭啼啼地不肯散去。

鲁哥儿也挂心着那个被蛇咬的康哥儿,可他还是拼命地做出一副冷静的面孔,信心满满地对自己的同伴们说道:“我一早就听说了,这位姓古的大夫是个神医,有他给康哥儿治蛇毒,肯定没问题的。”

见小伙伴儿们陆陆续续都不再哭了,鲁哥儿才催他们赶紧走:“与其大家都饿着肚子耗在这儿,不如你们赶紧进山,今天除了找些能吃的东西,也要看看有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咱们不能让人家大夫白白替康哥儿看病吧?”

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他们谁的身上都没钱,拿什么来付诊费和药钱呢?于是这只小分队的大人、小孩全都抹干眼泪,又进山去了。

说通了大家离去,只剩下鲁哥儿一个人的时候,他才像浑身失去了力气一般,一屁股坐在别院门口的石阶上,把头埋在两个膝盖中间,半晌没有动,也没有发出任何声响。

俞善本来想要进去别院找古大夫,远远地看到了这一幕,她默默地站在那儿半晌,才对挡着自己去路的鲁哥儿道:“你还好吗?”

鲁哥儿像是被惊到了,整个人瞬间就紧绷起来,他迅速地一抬头,俞善才看清楚,原本以为这小孩哭了,其实没有,他的脸上干干的,连眼眶都没红。

鲁哥儿的目光隐晦地在俞善身上一打量,就知道眼前这位不是庄奴,应该是这庄子上主家的人,他赶紧起身让开:“小的没事,谢……谢过小姐关心。”

声音里也听不出一丝的异常。

俞善是真的开始欣赏眼前这个看似还是个孩子,其实已经是个少年的鲁哥儿。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