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拖油瓶只想种田

关灯
护眼
白骨伞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吃饭的时候, 俞善见杨希月和郭宜兰都很钟意香甜的藕粉,干脆给她们一人搬了一坛, 放上马车带走。

当初那两千多斤莲藕最终制出二百五十几斤藕粉来, 俞善本想摆个摊位卖藕粉糖水,苦于实在腾不出人手,只好作罢。

剩下的藕粉用带盖的细瓷小罐密密封装保存到现在, 除了古大夫十分喜欢吃, 俞善多送了他两坛之外,庄上还存了足足二十整坛没吃完呐。

俞善并不吝啬, 既然藕粉对身体有益, 庄子上每家都分到了不少自用, 米娘子自家吃得多, 手艺也练出来了, 调出的藕粉质地细滑, 晶莹透明。

米娘子喜欢拿干桂花做了桂花红糖汁调味儿,又特意炒了香喷喷的花生芝麻碎撒在上面,又甜又香, 怪不得见惯好东西的杨希月也食指大动, 连吃两碗才罢手。

俞善心下觉得这藕粉生意还是做得的。

到了九月新种的莲藕就能出水了。今年俞善把藕田扩大到三亩, 估摸着得有小万斤的产量。

哪怕是送到州府, 鲜藕也不可能有那么大销量的, 还是得做成藕粉来卖, 所以在这之前, 俞善得给自家藕粉找个销路。

她把这事先记在心里,送走了杨、郭一行人,又叫住正要离开的俞怀安:“大堂伯, 我想在村里雇一批人。”

其实私人雇佣自然不算什么, 只要谈好价钱,两家愿意就行;可要是在村里大量雇人,就越不过村长和族老们,不然回头也是麻烦,不如事先打过招呼,以示尊重,更何况她要雇的人也有些特殊。

俞怀安今天托俞善的福,有幸跟县令、县尉两位大人一起同桌吃饭,还亲眼目睹了两位大人对俞善有多么和颜悦色。

他已经打从心底里,不把俞善当成一个单纯的小辈来看待了,闻言和善的笑着问道:“善姐儿想雇多少人?你尽管开口,再缺人也不怕,村里出面替你雇人也行。”

说得十分慷慨,表露出无底线的支持。

俞善也笑了笑:“那先谢过大堂伯了!我知道虽然春耕快要结束了,地里还是有不少活计的,所以只打算雇一些村中的女孩子和妇人,想要办个小小的织工作坊。”

“办个织坊?”俞怀安听了不由一楞,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他今天见俞善跟县令大人一路上都说得是田里的事,还以为俞善想要雇人去种她的荒山,没想到这八杆子打不着的,怎么又要整什么织坊了?

到底是年轻啊,做事情没个常性,这想一出是一出哪能行得通?

俞怀安皱眉摇头,给俞善好好算了笔帐:“一架普通的织机就要一二十两银子,你之前在府城周家也是做过织工的,那上好的织机没个五六十两恐怕不行吧?”

见俞善赞同的点头,不像是一点儿意见听不进去的样子,俞怀安心里舒服一些,接着说道:

“正经办个织坊可不比自己在家摆张织机织布,怎么着不得置办上二三十架织机?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善姐儿,我今天也看见你那米粉作坊了,听说还接了衙门的生意,许是不少赚钱,可你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别怪大堂伯说话难听,咱们比不过那些城中的大织坊,一次扎这么多本钱下去,稍有不慎可就血本无归了。”

俞怀安这人平日里虽然势利了些,做事圆滑了些,但他这话说得合情合理,也确实是为她着想。

俞善谢过他的好意,可态度仍然十分坚持:“大堂伯放心,我这织坊预计规模不会太大,也要不了那么多本钱,甚至找来的人只要手巧学东西快,本身不懂织布也没关系,我可以现教。”

俞怀安顿住脚步,面露踌躇:“你打算教雇来的人织布?”

“是织锦。”俞善纠正道:“不过没错,我只雇村中的女娃和妇人,而且可以现学现教。”

俞怀安动心了,不管织布还是织锦,可是一门难得的手艺啊。

家中女孩学会一个就能教会其他人,就算嫁到别人家去,至少还能教给自己的女儿,这是能传家的手艺。所以村中寥寥几个会织布的女孩子婚嫁上根本不愁。

俞怀安想起自家两个儿媳其实一直闲在家里,整日不过洗洗衣、做做饭,喂喂鸡、打扫打扫院子而已,做完那点家务也都闲着无事,要是能去学会织布的手艺,每个月少说也能赚些零花,贴补一下她们自己的小家也好啊。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