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拖油瓶只想种田

关灯
护眼
石江堰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冬日菜少, 现在没有了冬笋,俞善干脆把米粉浇头改成酱肉汁。

先将肥瘦相间的肉切成细丁, 在锅里爆炒到微微焦黄以后, 再加入米氏自己腌制的黄豆酱炒香,然后添水小火慢炖,不时加以搅拌。

一直炖到大部分的肉彻底融化在酱汁里, 油脂彻底激发出酱的香味, 这时酱肉的口感也会浓郁起来。

因为是酱汁,算下来成本比原来的竹笋肉臊还要便宜许多, 俞善干脆直接定价大碗肉酱米粉三文, 小碗肉酱米粉两文。

第二天, 石江堰河工现场, 俞善主动跟着杨谷、邓桃夫妇来摆摊, 顺便也看看这修建于高祖时期的石江堰坝。

石江是大岠江的一条大支流, 以石江县为分流源头,绵延七百多里,横贯四县, 其中石江县做为它的起点, 也因此得名。

石江县山多水多, 这条石江与它的各条支流, 就是最主要的水源。

然而每到雨季水量增加时, 石江就会泛滥成灾, 滋扰沿岸百姓, 令其深受水患。

数百年来朝代更迭,石江一贯如此,直到本朝初立时, 高祖一力主张, 耗费无数钱粮以及民夫心血,修建了石江堰,并硬生生靠人力挖凿出一条北渠,将泛滥的石江水分流出来,引至其他支流,沿途灌溉滋养了无数土地。

后来数十年间,石江堰坝经过不断的加固、北渠也经历了数次拓宽延伸,才形成今日的规模。

俞善看着眼前堪称宏伟的工程,心里忍不住将石江堰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相比,同样是前无古人的水利工程,同样惠及了无数百姓。

然而赞叹归赞叹,真正的河工做起来可没那么好受。

堰坝加固可以靠牛马拉来一筐筐沙石;

清理河道却要趁着枯水期,将河底淤积的泥沙淘干净,要靠人力将一筐一筐百十斤重的泥沙挖出、背上岸运走。

做了几天的河工,在泥沙里滚过几遭的俞三叔已经累得浑身打颤,两只脚浸在泥水里太久,直到小腿以下都没了知觉。

俞三叔呲牙咧嘴的啃着吴氏给烙的大饼,一边啃一边在心里大骂这婆娘吝啬,烙饼一点儿油盐都不知道放。

这饼搁了几天,硬梆梆的能把地上砸出个坑。费半天劲才啃下来一点,咽下去的时候直拉嗓子。

官府的饭清汤寡水的不当饱,不到晌午就饿得人透心凉,趁着歇口气的功夫,有干粮的都在抓紧时间吃东西。

此时,若是站在堤坝的高处往工地上望去,简直一目了然。

来服役的人分化很明显,像俞大伯他们这些老庄稼把式做惯了体力活儿,不管是挖河泥,还是挑石头,手脚都还算麻利。

可若是像陈小虎、俞三叔这样没怎么认真干过农活,平时偷懒耍滑惯了的,没几天下来就手麻脚软,整个人像废掉似的,拖拖拉拉怎么也干不快。

来巡视河工的石江县令杨绍光紧皱着眉头:“再这样下去,进度肯定是要延误的,到时候上头怪罪不说,若是耽误了农时,影响了今年的收成就是你我之过了。”

紧随其后的郭县尉小心回答道:“大人,以往每年的杂役,来服役的都是家中的壮劳力。这次征发力役来的人多,这数万人里有老有小,参差不齐也是常理。”

“唉!”杨绍光重重的叹一口气:“我又岂能不知这个道理,不过是心中忧虑罢了。

年前工部勘察河道,发现北渠积沙严重,钦天监又上奏说今年雨水丰沛,恐有水患,这才匆忙决定急召河工徭役,工期如此之紧,你说……唉!”

郭县尉回禀:“大人放心,加固堰坝是重中之重,我们已经选出能干的民夫送到堰坝上,等到石江堰加固完毕,再把这些人调到北渠去清理河道,想必速度能加快几分。”

杨绍光沉吟了一会儿,点点头赞同道:“你做的对,石江堰关系到下游四县数十万百姓的安危,绝不容有失。”

两人沿着河岸漫步,正说着话,一股突兀的香味飘了过来。

“什么味道?”杨绍光吸了吸鼻子:“河工的伙食做得还不错嘛。”

郭县尉心说,河工那饭食也就是勉强管个饱而已,怎么可能让你闻到这么霸道的肉香。

官府每次征召杂役做工程,都有精明的百姓跟着摆摊卖吃食,估计这次也不例外。

这么想着,没顾得上吃早饭、饥肠辘辘的郭县尉也忍不住四下里张望起来,终于发现不远处有个小小的摊位。

那摊子上有两口敞开的大锅沸腾着,不知道在煮什么东西,浓郁的肉香就是从那里传来的。

这样冷的天气里,摊位上方有一片白白的热气蒸腾着,在一众拎着篮子叫卖馒头大饼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暖和热闹。

这时正是半晌,还不到河工放饭的时候,摊位上却已经坐满了人。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