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拖油瓶只想种田

关灯
护眼
发钱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正如俞善料想的那样, 除了留下够自家吃的数量,剩下的六百尾鲜鱼拉到镇上和县城吆喝着叫卖, 只一天功夫, 就被置办年货的人们哄抢一空。

实在是因为小镜庄的池塘多少年都没有清过,鱼儿长得肥美,卖相极好。

而且这时间也卡得刚刚好, 用清水养上一天去去腥气, 大年三十就有鲜鱼吃,谁又愿意吃腌咸鱼呢。

田师傅和两个儿子多留了一天, 给清过淤泥的池塘洒上生石灰, 打算让池底暴晒一段时日再引入活水。然后又将池塘堤角都夯实整平, 修得十分结实。

父子三人合力帮俞善把剩下的莲藕全挖了出来, 总共有两千九百多斤。

这两天连卖带送, 还剩下小山一样的两千五百斤莲藕, 看得俞善头疼。

俞善用了一个晚上盘完帐,把最近林林总总的收入和支出都算清楚。

先说这一池塘的鱼,拢共给俞善带来二十七两的收入。

年前小镜庄大概卖了一个月的米粉, 平均每个摊位一天能赚二两, 扣除掉炭火、油盐酱醋和肉之类的成本, 再扣掉市税, 三个摊位的净利能有五两银。

再加上卖干米粉的钱, 俞善手上的现银超过了二百两。

只是, 现在卖的米粉原料是小镜庄囤的那七十石大米, 除了人工、工具和配料,几乎没有原料成本;

以后再做米粉就要自己买稻米了,纯利还要往下降。

早稻要等到四月播种, 七月才能收割, 在这之前,俞善需要找到一个货源稳定的米商。

这么想着,她又给自己的清单里加了一项事务。

算一算,俞善给如意居杨老板送了小二十回竹笋,刨去给俞根叔的运费工钱,一共赚了九两银子,很是不少了。

只不过,年节一过,米粉生意还有得做,可冬笋彻底过季,那挖竹笋的无本生意是不成了。

小镜庄也要重新想几个新口味的浇头。

写写画画的,事情虽然杂乱,可俞善看着帐面的一笔笔数字,心里不知不觉有了不少底气。

果然,衣是人之威,钱是人的胆。

有了这二百多两,开春以后,俞善就可以放心大胆的施行自己的计划了。

腊月二十九。

俞善带着俞信照例去小镜庄蹭午饭……

米氏给姐弟俩做了一道汁浓味美的红烧鲤鱼,一个白生生的凉拌莲藕,还端上来一碗浅红色的甜水:

“主家别嫌弃这焯过莲藕的水,冬日干燥,藕水喝了能清肠败火,还可以生津开胃,我特意加了冰糖,甜丝丝的,可好喝了。”

俞善端过那碗藕水,很好看淡淡的红色,喝一口,还有莲藕特有的清香,晃一晃手中的碗,俞善看到碗底沉淀着一些粉末,突然灵光一闪。

她知道该怎么处理那两千多斤莲藕了。

洗去莲藕表面的污泥,把藕节切开,再次清洗干净,两三遍后,用石磨将藕节磨碎,之后再连渣带水的用布包好,用力挤压。

用干净的水桶接着不断流下的藕汁,再不停的反复挤压布包,更多的淀粉随着汁液流出来。

“主家,你看这样能行吗?”邓春手巧,按照俞善的指点亦步亦趋,试着做一种叫“藕粉”的新东西。

“怎么感觉像是在做米粉啊?”邓荣跟在他爹身后帮手,有点犹豫的问:“就是刚好反过来了,米粉得滤干,藕粉反倒是要那些滤出来的水吗?”

“你说的对,这个比米粉还要更简单些,就是得反复多滤几遍。”俞善其实也没做过藕粉。

她只知道手工藕粉需要不断的沉淀,淘洗,再次过滤、沉淀,非常繁琐,如此反复才能做出细腻的藕粉。

而且出粉率非常的低,十斤新鲜莲藕能出一斤藕粉就算不错了。

不过当务之急,是处理掉这些莲藕,不让它们白白烂掉。

“行了,把这些木桶放在这里沉淀一夜,明天把最上面的水倒掉,只要底下那些淀粉;

然后加些清水进去,搅拌均匀后再过滤一遍,再沉淀,我们看看到时候的状况,再决定要不要淲第三遍。”

俞善一边说,邓春一边掐着指头默默的记在心里。

庄子上除了杨庄头还识几个字,其他人大多数只会写自己的名字,邓春也不例外,刚才那些步骤他没办法写下来,只能加倍用心记住。

试做藕粉的事告一段落,俞善示意俞信拎出一个沉甸甸的小包袱,摆在桌上。

她把大家召集到一起:

“之前你们都听杨庄头说过了吧?米粉生意做得不错,大家都出了不少力。快要过年了,咱们来发小镜庄第一年的花红。”

俞善话音一落,众人的神色各异,有人不安,有人惊喜,但是唯一共同的地方,就是每个人都很期待。

这十一个人里,有些是卖身为奴,有些是生而为奴,从一出生就没有离开过这个小小的农庄。

他们所需要的,所能得到的一切都来自于这个农庄。

除了每年可以留下一些收成当成口粮,庄奴们吃的菜蔬只能靠自己开垦一些贫瘠的荒地,自己去种;

他们可以养几只鸡鸭,攒些蛋到镇上卖了换几个铜板,买些生活必需东西,譬如盐;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