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屋>历史军事>三国之苍生至上> 第187节简体汉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7节简体汉字(1 / 2)

新体字(简体字)正是由孔明本人以及蔡琰、杨修、徐干、阮瑀等人完成的(祢衡因为投效孔明时间较晚,没有参加这项浩大的、意义非凡的汉语文字改革工程),他们都是年轻气盛的年轻人,干出这么大的事情可以说是“胆大包天”。实际上,这项浩大的工程绝不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便可一蹴而就完成的,在后世,它不知道汇聚了多少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学家的心血,不知道耗费了多少语言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学家的精力,但孔明纯粹“开挂”,他直接贯彻“拿来主义”——对于一个后世人而言,看着一个简体字然后将其还原成繁体字,是非常难的,普通人基本上做不到,但看着一个繁体字然后将其同义简体字写出来,则是非常容易的。因此,孔明不需要像后世的那些创立简体字的专家、学者那样苦苦地摸索,他的“新体字”完全就是现成的,更何况,他还有蔡琰、杨修、徐干、阮瑀等此时的众年轻才子的鼎力协助,使得此事更是顺风顺水。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呕心沥血,孔明与蔡琰、杨修、徐干、阮瑀等人终于完成了“三千个常用汉字的新体版”,这三千个新体字的特点是:笔画简约而有序、结构简洁而清晰、字体保持方正美观、偏旁规律性很强、实用性极高、在学习记忆和书写使用时十分方便,与同义繁体字对应时“形变神不变”等,简而论之,新体字(简体字)比古体字(繁体字)“更科学”。——但是,有一种汉字不管再怎么复杂,再怎么难学、难记、难写,也不被简化,就是姓氏,因为姓氏是神圣的。

简体字在后世具有不小的争议性,孔明对此心知肚明,简体字的最大优点就是实用方便,可以促进扫盲和文化普及,加上汉语拼音等辅助工具,非常有力地有助于民众识字率的提升,它的缺点或者说被反对的地方、存在争议的地方主要是:

第一,很多含义不同的繁体字被合并成一个简体字,比如,“后”和“後”被合并成“后”,如此,导致单个汉字的含义大大增多,一个汉字具有多种甚至十多种含义,从而降低了汉语文字的含义严谨性,增加了汉语文字的含义模糊性。由于单个汉字具有多种含义,必然导致词汇、语句所表达的含义变得模棱两可起来,长期以往就会产生阅读障碍甚至形成文化割裂;

第二,繁体字确实比简体字更复杂、更难学、更难记、更难写,但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简体字在这一点上的优势已经大大降低,同一个汉字,不管是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将其输入电脑是没区别的,比如“后”和“後”,拼音都是“hou”,如此,繁体字的复杂就不成问题;

第三,简体字不够典雅古朴,极大地丧失了繁体字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第四,繁体字是“老祖宗创造的”,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沉淀,饱含岁月的精华,抛弃繁体字简直就是“数典忘祖”甚至被视为不尊重、不敬畏、糟蹋、作践华夏本土源远流长的正宗文明和正统文化,使得华夏的文明和文化得不到保护、延续、传承。

对于简体字的以上“缺点”,孔明并不赞同:

第一,孔明在“创造”新体字时特地避免了简体字的这个重大缺陷,使得这点不足之处基本上不存在。汉字有多少个呢?大约近10万个,但这是后世的统计数据,并且大部分的汉字属于“异体字”和“罕用字”,在日常使用中几乎不存在,堪称“死字”,此时的汉字的数字远没有后世那么多。秦朝统计汉字3300多个,汉朝和魏晋时统计汉字1万多个,唐朝统计汉字2万多个,宋朝统计汉字3万多个,清朝统计汉字4.7万多个,后世的近10万个汉字是在五千年悠久历史中不断地产生、慢慢积累下来的,此时的汉字的数量只有约1万个。孔明简化了3000个常用汉字,对于此时的文化发展、教育普及等可以说是绰绰有余。只要学会3000个常用汉字,足以覆盖99.99%以上的书面资料。况且,孔明又不是不允许新汉字继续产生,但是,新汉字在被造出来时必然会遵循孔明的“新体字”特点,否则既不被官方承认,也不受大众认可,沦为没有意义的“死字”,从而形成一个“汉字的简化体系和传统”;

第二,此时是西元193年,电脑被发明于西元1946年,相隔1700多年。在这一千七百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简体字将会一直对繁体字保持笔画简单的优势,因此,简体字很有必要;

第三,这一点纯属唯心主义的主观看法,繁体字可以写得优美好看,简体字也可以写得优美好看,至于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了,并且,繁体字还会继续存在,没有被消灭;

第四,孔明此时身处西元193年的时代,近3000年前的炎黄二帝是此时华夏人的祖宗,但过了千八百年,此时华夏人便是千八百年后的华夏人的祖宗,此时华夏人创造的“新体字”在千八百年后也会变成“老祖宗的东西”,并且会在悠久的岁月里承担起保护、延续、传承华夏本土文明和文化的重任。什么事情都先有个开始,随着时间推移就成了“老祖宗的东西”。

一切的治国政策都要围绕着“强国富民”这个核心,改革语言文字也是一样,如果国弱民穷,该国早晚灭亡,一直死抓着的“老祖宗的东西”也随之烟消云散,又有何意义?比如,党项人在建立西夏国后,一直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党项人仿造汉字创造了“西夏文”,但随着西夏国的灭亡,西夏文也随之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其承载着的所谓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尽皆不复存在;再比如,凯末尔建立了土耳其,他力排众议地废除土耳其人原本使用的学习难度极高、晦涩难懂、非常不利于文化普及和扫盲的阿拉伯语字母,改为容易学习的、通俗易懂的拉丁语字母。一个国家,文化和知识岂能被掌握在极少数的识字者的手里?否则如何开启民智、教化民众、促进国家和民族的长久持续的发展及进步?眼下的华夏约5000万人,识字率不到2%,换而言之,全国只有不到100万人识字。孔明必须釜底抽薪、一劳永逸地改变这个现状,从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孔明“发明”汉语拼音,是为了规范汉语发音;

孔明“发明”简体汉字,是为了规范汉字书写。

孔明的这两大措施不是破坏汉语汉字,而是推动汉语汉字顺应时代和客观需求而更好地发展进步。

面对孔明的询问,杨修在深深地吸口气后,慨然地道:“少公子都无惧,我等又有何惧?”

“少公子,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跟着你一起干的!”徐干、阮瑀、祢衡等人一起目光炙热。

孔明笑起来:“好样的!年轻人就应该有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

“初生牛犊不怕虎……”蔡琰赞叹道,“真是妙语!孔明,你怎么老是随口一句就能说出这种既明白易懂又鞭辟入里的妙语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