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夜书屋>历史军事>宗明天下> 第840章 升龙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40章 升龙(2 / 2)

胡季被黎笋打断了要说的话本来十分不高兴,但也忽然想到了从道与从琦的关系,按捺下自己的怒火,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了一分的时间,睁开双眼说道:“从道,你起来吧,你能赶回升龙报信已属难得,虽然有所过失,但也并非全无可取之处,朕许你仍旧统帅本部,戴罪立功。”

“臣谢陛下恩典!”从道重重的磕了几个响头,站了起来。

胡季随即对黎笋说道:“升龙府如何还能防备?此时城中只有一万将士,还都是不怎么能打的部队,火炮一门也无;而明军足有四十万人,整个升龙府的百姓加一块都没有明军多,明军就算用人来堆都能将升龙府淹没,更不必提还有几支精锐。升龙府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守住的。”

胡季此时已经彻底平静下来,对黎笋接着说道:“你马上去传朕的口谕,告诉城内的将士收拾好行囊,带上所有能带走的物品,下午申时正出发前往南定。”

“告诉城内的文武百官明军即将攻陷升龙府,让他们跟随朕一起逃亡。”说到这里,胡季忽然自嘲的一笑:“现在城内的百官估计都已经知道明军已经攻破多邦城了,若是愿意跟随朕撤退的此时应该已经在打包了,若是想要投降明国的估计都闭门不出,等着明军来到后去迎接明军。也不必专门再派人通知他们了。”

胡季又吩咐了几件事情,最后对黎笋说道:“城内所有府库内的东西,尤其是粮食,不能带走的一律焚毁,一粒粮食、一件布匹都不留给明军。”

“陛下此事不妥。”黎笋说道:“陛下,若是焚毁府库中的粮食,那全城的百姓都知道是朝廷让城中无粮,即使过后明军在城内征粮也会怨恨朝廷。”

“臣以为,不如将府库大开,允许城内所有的百姓去取粮食,如此一来,城内的百姓必然怀念陛下的恩德。”

“二来,明军来到升龙府后因为粮食都被陛下散发给了百姓,必然会从百姓手中强行征粮,同时因为征粮也必然会有许多奸**掳掠的事情发生,百姓必然十分怨恨明军,陛下若是派人潜伏在升龙府刺杀明军将领、虐杀明军士兵,百姓也会给予方便,就能更加容易地扰乱城内,拖延明军进兵。”

“所以臣以为,陛下应当将所有带不走的粮食分给城内外的百姓。”

“好,朕马上下令看守粮仓的官员,等城内的各支军队取了粮食后就大开粮仓,任由百姓取粮。”胡季略一思索,就发觉黎笋的计策有道理。并且他还考虑到,想要烧毁粮食也不是特别容易的事情,保不准城内就有决定叛变投靠明国的官员鼓动百姓来抢粮,所以还不如将粮食直接分给老百姓。

胡季随即又对黎笋吩咐了几件事情,让他和从道一起下去了。

胡季又马上返回后宫,让后宫收拾起来。此时时间紧急,他也来不及将他和7所有的妃嫔、他和7所有的孩子都带走了,只是让皇后(上皇皇后)、几个重要的嫔妃、几个平日里比较喜欢的孩子马上收拾起来,下午跟着他一起走。至于其他人,只能丢给明军了。

而此时城内也早已大乱。在从道带兵入城后,许多大臣就猜到多邦城已经丢了,纷纷准备起来。就如同胡季所猜测的那样,忠于胡季的大臣命令家人赶紧收拾,派人出去打听军队在哪里集结,赶着车前往地方;已经做好接纳新主子的大臣紧闭门户,命令家人紧急绘制大明国旗,准备在明军入城后手举国旗欢迎明军。这些人此时都庆幸大明发明了国旗,要不然可没有能够如此简单表示自己恭顺的道具。

还有一些即不忠于胡季,又不想投靠大明的大臣。这些人此时要么正在带着家人逃离升龙府,要么全家从官邸离开,躲到自家之前不为人所知的小房子里,等着城内混乱的时候过去后再装作普通老百姓出来。

而普通百姓却对明军即将到来这个事实没什么反应。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不论在谁的治下,都是纳粮服役,没什么区别,顶多是改朝换代的头几天会乱一些,忍过去就好;并且,“听说大明比大虞还要强大得多,当了大明的百姓是不是就不用再担心改朝换代了?”

“差不离。”

“这就太好了,升龙是大城,即使有些山贼土匪也不敢随便攻打城池,以后就不用担心动乱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历史上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以后,北京城的景象。

下午申时正,胡季带着家人从王宫中出来,最后回过头看了一眼自己住了两年多的王宫,叹了口气,头也不回的走了。

很快他带着自己的家眷来到南门,让妃嫔王子坐上马车,从王宫中带走的十分珍贵的宝贝也都用棉布包裹好装到车上。待再无一人一物遗漏后,胡季一挥手,让五千士兵护送着他们和装载着一些兵器、hu0ya0和粮食等物品的货车前往南定。士兵们需要护送马车行进三十里到达黄江,在哪里上船前往南定城。

而士兵们则会留在黄江。黄江是红河的分支,当地有一座十分规模巨大的水寨,相当于安南水师的母港。这座营寨由于从陈朝初期后兴建起来,十分坚固,又卡在黄江最窄的一处河道,现在安南所有残存的大船又都在这儿,只要北部湾的明国南洋水师进不了红河,单凭南的水师未必能打下这里。

刚才胡季就一边看着将士们收拾物品,一边对自己的长子胡元澄说道:“父亲决定任命你为黄江水寨的主将,抵抗明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